奧運羽球男單鬧雙胞?
世界精英運動員雲集東京奧運,全力爭取佳績,力求登上世界體壇之巔。雖然防疫限制,但各地傳媒仍盡力報道這項體壇盛事。不過遇上非華文,或使用漢字的日本選手,運動員的名字翻譯考起一眾傳媒。
類似的情況,最經常出現在足球賽事。例如內地與香港的翻譯方式,前者以運動員所屬國籍的語系發音作基礎,譯成接近普通話讀音的文字,港澳則大多統一以英語發音作為基礎去翻譯成粵語。例如效力利物浦的祖達,內地則以葡語讀音出發譯作若塔。
今屆東奧在譯名上,同樣為觀眾帶來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羽球男單金牌丹麥安賽龍(Viktor Axelsen),近年特別前往內地學藝及學中文,更為自己改一個中文姓名“安賽龍”。不過現時有部分媒體,報道時以接近其名字英語發音譯做艾素臣,不了解內情的觀眾還以為奧運羽球男單鬧雙胞。
此類情況在澳門亦不少見。本地甲足不乏非華籍的球員,大部分球員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令同一個球員在幾家本地媒體各自有不同譯名。例如賓菲加的前鋒哥爾斯,有媒體則譯作利安奴、哥斯等,相當有趣。
有撐本地波的觀眾,當然不會被不同的譯名難倒,不過若果外籍球員所屬球會,甚或作為賽會的足總能夠提供統一譯名,情況或更加理想。
賈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