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十一管節完成對接
【本報記者廣州三日電】廣東交通集團發佈,經過廿二個小時連續作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第十一個管節(E11)昨日完成沉放對接,至此項目沉管隧道建成總長達一千七百七十三點五米,建設邁出堅實一步。同時,用時廿二個小時創造深中通道沉管運輸安裝用時最短的新紀錄。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其中海底隧道長約六點八公里,沉管段長約五公里,採用國內首次應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的鋼殼混凝土組合結構形式,由卅二個管節和一個最終接頭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
受地質因素等挑戰
是次沉放的E11管節長一百六十五米,寬四十六米,高十點六米,重約八萬噸,是第二個爬坡的標準管節,所處位置地形變化大,水流環境複雜多變,強回淤風險高。因安裝位置進入東部淺灘區,原泥面水深最淺處僅三米,一體船、整平船等大型施工船舶作業空間受限;受地質影響,整平船樁腿入泥深度最淺只有十厘米,滑移風險高;適值汛期,海水密度變化大,船管連接受力增加,浮運安全風險增大,各方面給建設團隊帶來較大的施工挑戰。
為保障順利對接,項目部參考已安裝管節回淤處理經驗,從優化關鍵工序步距、減少附近施工影響、及時開展邊坡清淤等方面有效降低回淤風險。依托世界最大最先進自升式海底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項目部細化插樁工藝,增強船體穩定性,全過程監測,有效提高基床整平精度,為管節沉放對接做好充足準備。
八月一日凌晨二時四十五分,迎着衝鋒號角,世界首製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提帶着E11管節逆流北上。在廣東海事部門的護航下,經近五十公里航道浮運,一體船於十四時卅五分進入隧址東部淺灘區沉放水域。期間遭遇兩次強對流天氣,風疾浪大,依托國家海洋預報中心數據,團隊精準研判,科學處置。二日凌晨○時四十五分,經沉放、拉合、水力壓接等工序,E11管節與E10管節完成對接。經貫通測量,E11管節對接精度滿足驗收評定標準。
目前,深中通道項目各項建設有序推進。橋樑工程方面,伶仃洋大橋雙主塔均已實現封頂,正持續推進東西錨碇錨體施工,中山大橋主塔已築至一百九十五米高程,計劃年內完成雙塔封頂。島隧工程方面,東、西人工島建設有序開展,沉管隧道已完成十一個管節沉放對接,計劃八月底進行東側首個管節、全線首個超寬變寬管節E32的沉放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