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東線還採用海底隧道嗎?
七月中創紀錄的暴雨重創河南,據統計,截至二十八日,造成了河南全省一百五十個縣市區、一千三百六十多萬人受災,因災遇難七十三人。其中,以省會鄭州的災情最為嚴峻,暴雨淹浸鄭州地鐵備受關注,地鐵隧道五號線大批乘客被困,有十四人不幸遇難;鄭州京廣高速路隧道也發現六名遇難者。全市至少五十萬部各類車輛泡水。
有些人認為,鄭州水災是因為城市排水管道差,沒有做到如西方的“海綿城市”。其實,鄭州五年前入選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到二○二○年,鄭州投入五百多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據《鄭州日報》報道,在海綿城市項目下,鄭州已建成排水管網五千一百六十二公里,消除易澇點一百二十五處,並新建了大量綠地。專家認為,從生態資源保護,以及應對小型自然災害來講,海綿城市都是有作用的,但是面對極端天氣,它的用途有限。但凡任何工程技術都有它的一個合理的適用範圍,超出這個範圍,評價它就沒有意義了。鄭州當時一小時降雨量達到了二百多毫米。
就在鄭州強降雨造成的地鐵災難發生的前幾天,歐洲多國也受水災影響,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德國西部,造成約一百六十人死亡,約一千多人失聯;英國倫敦東北部造成大面積淹水,一百多人在洪災中遇難。七月二十五日,暴雨和洪水再次突襲了英國倫敦,火車站被淹,駕車者被困。這震驚了科學家,在他們看來,不應該在二○二一年還能看到這麼多人死於洪水。
這些水災情況告訴人們,天有不測風雲,同時人到現在還不能勝天,只能遵照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歐洲的城市排水管道並不是傳說的那麼好,同樣承受不了極端的氣候影響。故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氣候變化此時此刻正在發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當務之急是努力適應氣候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多災種預警系統。
《紐約時報》的一篇專稿說,中國的雨災表明,即使是世界上一些最新的系統也可能不堪重負。正如紐約城市學院土木工程教授羅伯特所說,地鐵會被洪水淹沒,因為它們在地下。又如,日本對防洪基礎設施還進行了其他投資,例如巨大的地下蓄水池和地鐵入口的防洪閘。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員石垣博士認為,儘管如此,如果流經日本城市的許多河流出現重大缺口,即使是這些防禦也不夠。
《紐約時報》的那篇專稿說,鄭州的致命洪水淹沒了一個甚至不到十年歷史的地鐵網絡;從倫敦到紐約,地鐵站進水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突顯了全球各大城市面臨的風險:各地的地鐵系統都在努力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時代。當下一次洪水來臨,我們的城市準備好了嗎?
對此,該文章表示,一些專家質疑為甚麼公共交通首先要建在地下,認為公共交通應該重新回歸街道。
因此,說回本文的標題“輕軌東線還採用海底隧道嗎?”“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到”這句話,誰也想不到,最近珠海也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故。珠海興建中的興業快線南段石景山隧道,七月十五日凌晨發生透水事故,十四名施工人員被困隧道內一點一六公里處。經過連日搜救及抽走隧道內積水,陸續尋獲被困人員,證實全部遇難。
對於澳門的輕軌東線建設,當局較早前似乎決定採用海底隧道。當然輕軌可以採用架空,也可以採用海底隧道,還可以建在路面。但是當局當時只說了一些採用海底隧道的好處,但沒有指出危險,包括興建時的危險,例如海底建設隧道比陸地危險得多;以及建好之後仍有的危險,例如極端天氣帶來的危險,像鄭州地鐵隧道和鄭州京廣高速路隧道受暴雨淹浸。畢竟,輕軌東線所在的A區地方是填海地,是在離海岸線至少兩公里的海中,原來的海邊是在海角遊魂、漁翁街一帶。澳門每年都會遇到颱風,甚至有時是正面襲擊的強颱風,帶來大暴雨和海潮,而A區填海地正面對沒有遮攔的大海。
輕軌東線為甚麼要採用海底隧道?為甚麼不繼續建架空的或者走地面?如果人們看到北安那條離開地面十多米高的輕軌,一下鑽到幾十米深的海底,一定不會覺得好玩。建設海底隧道,一建設難,二多花錢,三工期長,四每年還要花錢維護;更重要的是,天有不測風雲,遇到極端天氣或者海水倒灌,是非常危險的,整個海底隧道就沒了,因為海水是海量的。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在颱風“天鴿”期間,僅是一場大雨就報銷了,花了兩億元,用了兩年才修好。前車可鑑,輕軌東線是不是還採用海底隧道,請當局三思。
郭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