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反應
封區、限聚,若干行業必須關門停業,動用警力與醫療人物力,損失之鉅可謂大矣。
全民核檢,自然成為近日的熱門話題。七日報章消息說,逾二十八萬人呈陰性。聞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者,疫情得以控制。大夫診斷疾病而進行某種試驗或化驗結果的表示方法。說明體內沒有某種病源體存在,或對某種藥物沒有過敏反應,例如注射結核菌素後,並無紅腫等反應時,稱為結核菌素試驗陰性。如今本澳逾二十八萬人核檢均呈陰性,故喜也。
說到陰陽,原指向日或背日,有明暗的相對性。古人看到天地、晝夜、日月、寒暑、男女的相對關係,遂認為天地萬物是陰陽的相對的結合。那麼陰陽就比喻為天地、日月、乾坤、晝夜等,最明顯的是男女,男為陽,女為陰。推而廣之,強者、勇者為陽,弱者、懦者為陰。
讀五代後蜀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同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五代前蜀約在公元八八三年至九二六年間,前蜀高祖王建之妃,徐耕次女,高祖時進位淑妃,宮中呼為花蕊夫人,又稱小徐妃。光天元年夏六月,尊為翊聖皇太妃。咸康元年,隨後主降後唐。與姊順聖皇太后,俱為後唐莊宗所殺。花蕊夫人這對姊妹竟遭此不幸固然可悲,而更悲慘的是國破家亡。何以致之,孰令致之?從《述國亡詩》可知,這個國家有十四萬人呈“陰性反應”。此“陰性”不同於澳門二十八萬人的“陰性反應”。讀到這段歷史,驚聞“十四萬人同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樣的“陰性反應”,故而興悲。
有道是以史為鑑。看看五代前蜀的命運,細讀花蕊夫人的詩,懲前毖後,是必然的條件反射。甚麼事呈陰性好;甚麼事呈陰性不好,關心這些世事是警惕,並非杞人憂天。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