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報告:通脹壓力可控
【路透社北京九日電】中國央行周一發佈第二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專欄文章稱,當前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五月起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準總體穩定。
管住貨幣穩通脹
題為“正確認識貨幣與通脹的關係”的專欄文章稱,要合理看待○八年危機後和二○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鬆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係。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係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
文章稱,從貨幣視角看,○八年第三季末至一七年末,美、歐、日央行雖然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大幅擴表增加基礎貨幣,但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速僅分別為6.5%、2.8%和2.7%,與同期3.1%、1.8%和0.4%的名義GDP平均增速大體相當,這是發達經濟體沒有引發明顯通脹的根本原因。
“基礎貨幣不同於貨幣,基礎貨幣主要是滿足銀行體系準備金和支付清算的需要,貨幣才是經濟主體使用流通的資金,是由銀行通過貸款等資產擴張創造的。從長期看,貨幣與通脹關係密切,而不是基礎貨幣。”文章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