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故事”關注社會議題
戴碧筠倡推持續藝術教育
由石頭公社主辦,零距離合作社、工聯九澳護養院協辦,澳門文化局贊助的《照顧者》劇場演出及分享工作坊,這個八月、十一月至十二月繼續舉辦,此次在計劃中擔任另一位領航人的戴碧筠表示,“能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一份認同和接納,是我認為的藝術的力量。”
作為澳門首位“一人一故事劇場”領導力畢業生的戴碧筠說:“‘一人一故事’是用劇場交流故事的工作坊,就以此次演出為例,演員即時演繹‘照顧者’的故事,是一個即興的回饋,‘照顧者’當下便會體驗一種被看見、被聽見、被了解的過程。‘一人一故事’的核心是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當事人可以重整自己的記憶和經驗,其實對於他們來說亦是一個可以表達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不會有任何的批評和意見,而是中性的聆聽,這是高質量溝通的呈現。在這樣的溝通基礎上,當事人得以被尊重、被理解,參與者也能擁有同理心的力量。除此之外,現場觀眾能通過別人的故事體會到與自己心路歷程相似之處,繼而引發共鳴。”
戴碧筠表示:“‘一人一故事劇場’內容具有社會面向,而且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我們用戲劇的形式將故事包裝,但其實我們在劇場中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我們只可以帶出一些啟發和關注。社會上有很多不同力量,如傳媒力量、醫護人員的力量等等,我們互相支撐彼此的生命,而不是單靠自己一個人,而在這個空間裡,大家可能通過一句台詞,或是別人的故事而產生鼓舞,然後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尋新的出路。”她認為這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意義。
“一人一故事劇場”多年來人來人往,戴碧筠受訪時表示,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生命歷程而有不同的選擇,有人離開也有人會加入,“我們最早期有三個人,一個是社工朋友、我是藝術工作者,我的領域當時比較多是在視覺藝術,另一位是教IT的老師,我們三個人一起在演藝學院有進修教育戲劇的課程,而且都相信戲劇的力量可以注入教育,社工的輔導工作、學校老師都有需要。近兩三年,稍微穩定了些,現在除了《照顧者》系列之外,還有較具社會議題性的《彩蝶展翅》系列、關注路環石排灣的社區凝聚活動,以及在戶外山林間舉行的《植言物語》系列,緣起於對二○一七年‘天鴿’風災的關注,一開始只是影像和故事的收集,後來加入了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形式,進一步關注人與植物、植物與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之間方方面面的故事。”她感恩地表示:“有一班人共同成長,才能持續地開展戲劇教育工作。”
文:一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