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推基建法案“抗中”
【香港中通社十日電】美國參議院十日投票表決“基礎設施法案”。表決前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九日發表講話,稱“國內振興也是捍衛民主”,“投資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可有效駁斥中俄等國政府的‘美國衰退論’”。研究美國問題的學者直言,民主黨再一次將中國當作幌子,試圖向共和黨施壓。
拜登稱與華競爭
“基礎設施法案”總額高達一萬億美元,其中五千五百五十億美元將用於美國日益老化的基礎設施的更新和興建,包括修建道路鐵路、發展供電設備、改善網絡寬頻設備等。議案在參議院通過後,將被送往眾議院繼續“闖關”。
大力推動基建的美國總統拜登一直將該法案形容為“與中國競爭的一部分”,是“一代人才有一次”的基建投資。
布林肯在九日的講話中指出,投資美國國內基礎設施將保持和增強美國的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在基礎設施投入、科研支出等方面,美國已經在被中國等對手追趕甚至趕超。“國內振興也是捍衛民主,通過這些投資,美國可以更好地駁斥威權政府所宣傳的所謂美國制度兩極化和癱瘓、威權更能滿足人民需求的謊言。”
扯上中國兩目的
一項美國國內基建法案,為何要打出“與中國競爭”的旗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十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基建法案扯上中國,至少有兩個目的:第一,美中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是在國際上的對抗,也包括比拼哪國的發展道路更優良,更能給國民帶來福利。中國的國內基建明顯比美國搞得好,美國如果落後,和中國競爭就沒有說服力。因而,他必須兼顧國內國外。”
劉衛東續指:“第二,是因為在美國國內,對華強硬已成為政治正確。如果民主黨打出 ‘與中國競爭’的旗號,可以增強所謂的說服力,不僅在美國社會上可得到更多支持,也能在國會內給共和黨施加更多壓力。這相當於在說,我們這樣做不單是為黨派利益,而是為美國的整體利益。共和黨若不支持,就是與美國對抗,屬於政治不正確。”
美國國會參議院今年六月八日,同樣以“抗中”為由,通過了約二千五百億美元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着眼於基礎及先進技術研究。
此次表決的“基礎設施法案”僅是拜登力推基建的第一步。在他的計劃中,在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振興製造業以及擴大醫療保健等領域,總計將投入四萬多億美元。近日參院民主黨人已經緊接着提出一項總額三點五萬億美元的預算案框架,涵蓋醫療、兒童及長者照護、教育、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
美國國會接連推出大額法案,能否順利推進?劉衛東指出:“這些法案‘闖關’的阻力一定很大。因為美國兩黨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核心觀點有着原則性分歧:民主黨希望政府大幅投資、增加稅收;共和黨則希望減稅,賦予企業更多積極性。”
與華有何關係?
劉衛東續指:“在這個問題上,即便打出政治正確的旗號,也無法打破這種原則性分歧。即便共和黨人不喜歡中國,但他們也不允許民主黨隨意剝奪己方的理念。加上美國財政赤字已經絕對高企,他們需要考慮如何償還的問題。因而民主黨推進法案時勢必面臨很大阻力。”
這些號稱“與中國競爭”的美國基建法案,與中國有甚麽關係?劉衛東認為:“由於美國推動這些計劃,首要的目的不是和中國對抗,而是為了在與中國競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因而對中國發揮的直接作用很有限。美國的基建反而可能提供一些機會,讓中國企業參與進來。儘管美國勢必堅決抵制中企的參與,但由於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物美價廉,料無法完全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