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三
2021年08月11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遊蹤)馬蘭花開

馬蘭花開

六月,馬蘭花綻放。初夏的一場雨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登上了舞台。這裡是新疆的馬蘭,但在祖國昔日的版圖上,恐怕你不會找到它的名字,可在十四億中國人的心中卻有着它,一個富有詩意般的名字——馬蘭。

大西北白晝氣溫相差懸殊,白天還汗流浹背,夜裡卻要蓋被子。第二天早上醒來,我推開酒店的窗子,雨停了,太陽從東方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蔚藍色的天空,那朵朵白雲像行走的小船,又像是一串串甜甜的棉花糖,真的很美。

馬蘭映入我的眼簾,要歸於“兩彈一星”精神,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踏上了馬蘭五天行之路,在馬蘭參觀的每一天,我都被眼前的一幕幕故事感動着,那感動的潮水,如同那放縱的大海奔流着。

傳說,當年伴隨着解放軍騎兵團的馬蹄聲,將馬蘭種子帶到了這裡,不經意播放在這片荒原上,才有了馬蘭花。

馬蘭花分佈於我國青海、寧夏、甘肅和新疆,長於山地、荒坡、路旁、河邊,馬蘭花色澤青綠,花香清淡。那麼,基地為何以馬蘭來命名,誰為它命名的?他是基地首任司令員張蘊鈺,這位一九三八年參加革命,經歷上甘嶺戰役、解放戰役的將軍受命組建中國的核基地。一天,他帶着幾個隨行人員在荒漠中巡查,發現一條河溝邊長着一排排馬蘭草,在寒風中傲然挺立,不屈不撓,他喜出望外,脫口而出,馬蘭這名字好,從此馬蘭就成為基地的名字。

馬蘭基地在那裡擔負什麼特殊的使命?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並不知曉,即便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也仍然不知道在哪兒,那是基於保密的緣故。隨着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試射、國家軍事科技實力的增強,馬蘭基地,這一新中國核工業的試驗場地,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九六年的三十二年間,一共成功試爆四十五次核試驗。二○○一年,馬蘭基地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揭開了神秘面紗,今天正在向我們走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祖國的召喚下,十萬名解放軍從祖國各地奔赴戈壁沙漠,一批科學家隱姓埋名,告別家鄉。他們在沙漠荒地安營紮寨,與星星月亮為伴,用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寫就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壯麗史詩。

我給大家講一位科學家獻身祖國核試驗的故事,他叫林俊德,福建人,一九六○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是唯一一個全參加四十五次核試驗的科學家。他發明的測試器,第一時間能準確測試出爆炸衝擊波的參數,在戈壁沙漠工作五十二年,一生默默無聞,甘於奉獻,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天,為了完成手上最後一組數據,他毅然頑強地站起來達九次,前後工作了三小時,才告別這個世界。

天蒼蒼,野茫茫,青山處處埋忠骨。馬蘭基地南側的一座陵園內,埋葬了三百七十八名科學家、軍人,陵園廣場上聳立着一塊花崗岩石碑,碑文茲摘如下:“安葬在此的人們,是為了創造驚天動地的事業而獻身的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來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佇立在陵園廣場上,不由地想起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錢三強等一批科學家的英名,我們要緬懷他們為捍衛新中國領土完整、安全而獻身。

在這馬蘭花開之際,令我深深感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多麼的不易。同時,更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中國是多麼的幸福!

亦 聞

2021-08-11 亦 聞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7593.html 1 (遊蹤)馬蘭花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