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的價值
課程從目標的確定,到內容的選擇,其本質就是要思考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歸根結底就是:無限的知識與有限的學習時間的選擇問題。正如課程史專家Kliebard指出:“知識日新月異、越積越厚,學生時間有限,為解決矛盾,課程論於是應運而生。”在他看來,這就是我們需要研究“課程”的根本原因。課程之父Tylor認為,課程目標確定基本來源自“學科”、“社會”和“學生”,那麼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取向,也要力求兼顧“學科知識”、“社會生活經驗”和“學習者經驗”三者的平衡。
學科知識方面,需要處理幾個方面的關係並從中作出選擇和取捨。首先是學科知識與課程內容的關係,具體而言就是要恰當處理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要求,也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實現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的統一。
以地理科為例,氣象學將大氣垂直結構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這是按照氣象學對大氣的成份、溫度、密度等物理性質在垂直方向變化進行的劃分,這是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如將之直接搬到中小學課程,就是將成人與兒童直接等同,是將中小學課程作為大學專門培訓作準備的取向。這樣的“知識”問題是忽略了與學生生活和需要相聯繫,直接搬到中小學後,學習將很可能變成死記硬背。而恰當的處理則是,學生熟知天氣現象中的雲雨雪霧是源自空氣的上下對流,因此“壞天氣”只出現在對流層,而飛機升上平流層後遠離了“壞天氣”,在少見上下對流的平流環境下可以安全飛行。另一方面,平流層中的臭氧阻隔了太陽的紫外線,避免了地球生物受到太陽能量的影響。於是,經“取捨”後,中小學課程保留了對流層和平流層兩層學科知識的學習。
上期提到,學校中層課程管理者不能忽視“學科知識體系”,當中的關鍵就是要檢視及平衡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的統一。把學科內在邏輯打破或任意裁剪,結果只會剩下相互割裂的事實材料,這將無助甚至反而制約學生高層思維的培養。
簡而言之,取捨與選擇就是要考慮“概念原理”知識與“過程方法”知識的關係。任一門學科都存在概念原理和過程方法知識,探究過程與方法與探究結果都應被給予同等重視,其關係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因而選擇時兩者不可偏廢。這也是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學術中心課程”的兩大結構:實質結構(概念原理)與句法結構(探究方法)的學理基礎。
當前,世界各國教育實踐依然把學科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儘管有些西方國家近年透過課程改革,力圖降低“科目”在學校課程的比例,增加以社會或學生為中心的跨學科學習活動的佔比,卻沒有一個國家將之作出徹底改變。可見,學術科目依然是學校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呈現形態。但是,隨着素養為本課程的提出,使之突破了固有的限制。以素養重構課程,將是引領全球各國未來課程革新的主旋律。
(課程發展下一個十年 · 七)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