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澳門夏日街頭
澳門春秋冬三季較短,夏日特別長,我童年在澳門度過,記憶分外深刻。
清明過後,澳門便會增添一種市聲,各類鄉音的涼粉販子喚:“涼粉咯!透心涼嘅涼粉咯!”涼粉價格低廉,只需一、兩個仙。孩子往往選擇的是給糖最多的那一檔。好吃的涼粉,除了涼粉草足夠,還要視乎糖汁之美不美。有人用冰糖,有人用片糖,有人加薑汁,有人加煉奶。
街上還有“巴黎雪糕”、“三文治雪糕”、“蓮花杯雪糕”等叫賣聲。那時,外省人初到濠江,弄不清楚何謂雪條、雪糕,我告訴他們雪糕是冰淇淋,雪條即冰棍。那時的雪條和雪糕味道一流,而且花樣繁多,不只是孩子的至愛,情侶在樹下卿卿我我時,雪糕和雪條也造就了不少美好姻緣。
那時,南灣海皮附近的利為旅酒店對開是一片新填的沙地,澳葡政府尚未打算好好利用,便成了一塊新興的“大笪地”。
夕陽西下,一排排大牌檔燈光如畫,熱鬧非凡。記憶中有一檔比較特別,檔主是一位老婦,她從街市收集起許多“魚雜”,一年四季都賣魚雜粥,以客人捨棄的魚骨煲粥,以魚腸為主角。
一般人不喜歡魚腸,因為很難弄得乾淨,但這老婦的魚腸粥非常清潔,更難得的是,附在魚腸旁的肥膏不會融掉。魚肝、魚腸、魚膏一併入口,非常美味,吃罷魚腸粥,並不覺得滿口魚腥味。到了冬季,更賣“雞蛋焗魚腸”,一砵一砵金黃色的魚腸,在寒風中飄出誘人的香味。上世紀五十年代,我返回澳門,那片大笪地已建了大廈,美味的魚腸粥只能在記憶中找尋。
澳門夏夜,除了吃,還有“唱師娘”的節目。涼風習習,暑氣全消,許多家庭都愛把那些沿街賣唱的“師娘”(失明賣唱女伶)喚來,大家擔來小木櫈,靜心欣賞。一把琵琶、一支笛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在夜風中蕩漾。《玉葵寶扇》、《客途秋恨》、《陳世美不認妻》等曲子,聽得婦女涕泗縱橫。
過後,街上“嘚嘚”的竹片聲傳來,是宵夜時間了,於是,有人叫大蓉,有人叫細蓉,宵夜吃過,一天終結。
馬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