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五
2021年08月20日
第A06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卅一歲男子面癱無需住院

月前接種完兩劑國藥疫苗

卅一歲男子面癱無需住院

【本報消息】應變協調中心昨晚發新聞稿表示,昨日接獲一例受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交評估小組分析

患者為卅一歲男性,於前(十八)日上午出現左側面部下垂、左側咀嚼無力、左眼瞼無法閉合伴流淚,同日下午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就醫,初步診斷為貝爾氏麻痺症(Bell's palsy)(俗稱面癱),予以對症治療後已離院,無需住院。由於患者曾於七月十二日接種第二劑國藥滅活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作分析討論。應變協調中心強調監測顯示本澳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出現的“面癱”發生率並沒有較一般人口發生率高。

三至六月可復原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貝爾氏麻痺症是由第七對腦神經(面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一側面部肌肉突然無力或癱瘓。此病確切病因不明,多數病人在發病兩周內開始恢復面部神經,多數病人在三至六個月內可完全恢復。類固醇治療可改善預後。貝爾氏麻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過去五年本澳三間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鏡湖醫院、科大醫院)每年就診的貝爾氏麻痺症的新發病人數佔人口的比例合共為十萬分之五十五至六十一,平均每月十萬分之四點五至五點一。至昨(十九)日,本澳目前已接種五十七萬○一百八十三劑新冠病毒疫苗,共接獲十三例接種後出現貝爾氏麻痺症的報告,發生率為每十萬劑二點三例,低於一般人口的每月發生率。

應變協調中心重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着因果關聯性。接種後不良事件,分別為由疫苗引起(例如接種疫苗後的紅、腫、熱、痛、過敏反應等)、焦慮等心理因素反應引起(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偶合事件(注射疫苗後剛巧出現其他疾病,即使不注射疫苗也會發生)、疫苗生產或使用程序錯誤(如疫苗製作、運輸、儲存過程,或接種過程失誤但與疫苗本身性質無關)、不確定性或需經過專家分析尋找原因的個案。

不一定存關聯性

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

2021-08-20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9238.html 1 卅一歲男子面癱無需住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