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訂後疫情預案 重建信心
經過十四天戰“疫”,社區無再現病毒。娛樂場所重新開業,旅客有序重臨。但市場憧憬的暑假檔期基本泡湯,各業復甦未至,重擊先來,即使重新起步,也難免對前景信心打折扣。
疫情爆發至今,由原始病毒到如今傳播力倍增的變種病毒,影響的何止公共衛生,幾乎顛覆了一切。執政者在制訂落實公共政策時,無可避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列入首要考量。訂定疫下的應急預案、留有後手,已成為公共及私人領域的必答題。
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當局雖然早就因應疫情躊躇準備,豈料正式啟動之際,即被突然而來的本地疫情打亂節奏。外展工作暫停,普查員未能親自上門收集資料,僅依靠線上、電話等方式收集,問卷回收進度欠理想。
回顧多次人口普查,弱勢社群特別是獨居長者、行動不便人士,尤須工作人員協助指導填寫。疫情突襲,適當延長資料收集期也是合適的選項之一。從今次大型公共政策活動的經驗可見,在抗疫常態化下,為疫情突襲做好充分評估,制訂應變方案,必然成為常態。
外圍變種病毒肆虐不止,澳門未來面對疫情突襲的風險越來越高,出入境政策隨時應疫調整,大規模核檢、分區封鎖、娛樂場所關停等或間歇發生,社會經濟活動都將迎來更多變數。政府要做好防疫抗疫、救人救市的短期應對,中長期要有前瞻盤算;工商百業、普羅大眾也要有心理準備,改進組織管理,自力更生打好抗疫這場持續戰。
最近全球疫情再度升溫,單日新增確診個案逾四十萬宗,本澳在可預見的今年內已是通關無望,期望可爭取放寬與香港及內地的出入境限制。變種病毒肆虐,更要做好悲觀情景預計,若明年繼續全面通關無望,本澳各行業能否抵禦衝擊,從而確保市場信心?疫情變化無常,不確定性高。堅持“清零”抗疫政策,當局須設法提振信心,更要提出可行方案,讓各界看見後疫情時代的復甦曙光。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