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變“五倍”
民進黨當局近期將規劃發放振興“五倍券”,預計會以“一千元(新台幣,下同)換五千元”的方式發放,預算規模大約一千一百億元,最快九月底會正式推行。消息傳出,遭到很多民眾的反對和質疑。
自五月份島內疫情爆發以來,諸多行業由初夏直入“隆冬”,民眾盼紓困如大旱之望雲霓。近來,民進黨當局擬發放“振興五倍券”持續引發爭議和反對聲浪,各界直言此舉難解百姓“近渴”且存在諸多問題,發放現金才能解燃眉之急。島內行政管理機構擬比照去年“振興三倍券”模式,推出“五倍券”,紙質券和電子券並行,除原有二百元、五百元面額外,新增一千元面額。簡單說,民眾需花一千元現金來換五千元“振興券”。民眾拿到“五倍券”,大多會用來購買原本就要用現金購買的日常用品,並未產生額外的需求。有研究顯示,去年島內“三倍券”開始使用後,各大賣場反映,七成使用者用來購買日用品,對受疫情影響行業的拉動能力有限,可謂花費巨而收效低。“振興券”使用不設找零,對小攤商沒有幫助,更多惠及大型商家。
況且紙質券有防偽標誌,印刷成本昂貴,去年“三倍券”成本高達二十三億元,今年面額、張數雙雙膨脹的“五倍券”又要浪費許多無謂的成本,照搬只會讓普通民眾更寒心,恐怕“五倍券”的效果會和“三倍券”一樣,吃力不討好。
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