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武林的關係——談《師父》
真想不到,武俠片經歷近百年的演變,到今天由內地導演徐浩峰來承傳,並打出一片新天地;《師父》是徐浩峰的渾然之作,將武俠世界現實化,講派別關係、武林規矩、政治與武林關係,是諷刺也是控訴。
戲院重開,好戲陸續來,僅僅作了首映的“刀鎗劍影——武俠 · 武士 · 西部片影展”繼續放映,中國武俠片《師父》率先登場;這是六年前的舊作,但口碑勁。改編自導演短篇小說的本片,故事設於上世紀初的軍閥年代,有汽車與咖啡、槍支與軍閥,但骨子裡是武林故事,一如典型作品以踢館作前奏,廖凡飾演的詠春宗師,從南方走到北方的天津,誓要開武館打出名堂。
從南打到北,剛好與《一代宗師》的北拳南傳構成對比;徐浩峰是《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作品中強調武術在不同地區的流傳,並在不同時勢下的傳承與湮沒,《一代宗師》中的武術因戰亂而集中南下,本片中的南拳武術卻在北方的政治下面臨失傳。因此,影片講的是政治、地域下的武術變遷。
天津有自己的武林世界,廖凡與金士傑飾演的第一高手約定,授徒並踢破天津一半武館後,便能自開武館,於是與侍應女結伴,並收了徒弟,過程複雜多變,涉及武林陰謀、政治操作、軍武關係,也就是政治體制下的武林世界。徐浩峰的舊作《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超越了典型武俠片格局,現實化、歷史化、靜態化,將武林故事注入真實的歷史世界中。本片也是這格局,從現實角度看武林陰謀、看政治陰謀,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簡潔有力。
師父從不教真的,是武術失傳的主因,也揭露武林中人的虛偽;武林規矩不接受外人,是懼怕、也是保住利益的表現;軍人殺武者,統稱武林,更注入嘲諷筆觸。還有廖凡的身世、其女伴死守故鄉的個性,一一緊扣戰亂、洋人入侵中國的歷史。最精彩是結尾的巷戰,兵器的對接與變換,暗示武器的相沖相克。
lhaio@yahoo.com.hk
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