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社區文化底蘊歷史肌理
街總倡推主題化市政公園
【本報消息】氹仔海濱公園兒童休憩區竣工,不少人都期待能盡快開放,增添海濱休憩空間。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則認為,當局應更着力研究各區市政公園未來的定位發展,如是否可考慮主題化市政公園,結合各社區文化底蘊和歷史肌理等,打造“區區有特色”的公園氛圍,讓市政公園不僅成為居民休憩地方也藉此反映各區情況,切實發揮城市規劃的功能。
海濱單車徑未開放
位於氹仔海濱公園單車徑附近的兒童休憩區近日竣工,但至今仍未開放使用。不少區內居民都期待着能盡快開放,相信有助帶動整個海濱和單車徑的休憩體驗。
梁鴻細稱,已知市政署將於短期內安排市諮委、社諮委和相關團體等代表到場視察環境,藉此蒐集有否改善的地方,相信若無甚麼大問題短期內即可開放予居民使用。
他表示,近年市政署都持續重整和優化各區市政公園設施,尤其是兒童休憩區部分,陸續更新了傳統罐頭式的兒童遊樂設施,變成具設計感和較吸引小朋友的色彩,如觀音像海濱休憩區、氹仔中央公園以至這個即將開放的海濱公園兒童休憩區,相信都是較能成功引到小朋友和家長到場耍樂的設施。
休憩健身老少咸宜
雖然政府積極優化各市政公園設施,但始終局限於土地資源,大部分公園的可塑性不高,以至現今多數都是以配置兒童休憩區加長者健身設施,“兩大台柱”即形成了休憩區的結構。
兒童休憩區設施的設計也多以玩樂性和卡通為主,久而久之的確每個公園的設施都更換了,有新鮮感,但模式大同小異,又再次跌入了缺乏特色的漩渦之中。認為政府應着力研究各區市政公園未來的發展定位,如有否條件在優化設施時,設計上多考慮如何結合該區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肌理等,打造“區區有特色”的公園氛圍,提高市政公園的社會定位,不僅衹作為居民休憩也能代表該區的地方,真正發揮城市規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