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提鮮 引客重臨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旅遊已變成慣常的消費活動,僅有長途和短途之分。近年,人們對旅遊行程要求日高,更講究玩樂體驗等高層次配備,這種新的旅遊模式正催谷各地旅遊業變革。維持景點吸引力,除要“保鮮”,還要懂得“提鮮”。
疫情全球肆虐且反覆無常,未來旅遊出行的局限性依然強烈。擁有龐大出遊需求的內地旅客,出遊目的地除了國內跨省遊,就只有亞洲國家。以韓國為例,疫下積極開發優質觀光資源,延伸旅遊體驗深度和廣度。如組合數個以往非重點觀光城巿發展旅遊路線,吸引旅客探索韓國不一樣的地域魅力,以休閒、美食、親子樂甚至新科技旅遊項目等策略,引發新的小眾景點,並大力宣傳,為疫後吸客做足準備。
澳門方面,疫下政府推出“本地遊”活動,透過分析居民對旅遊路線的熱愛度和參與度,作為未來引入旅客巿場的重要參考指標。“澳人食住遊”路線加插不少新元素,但不少居民對路線譭譽參半,除了對新的玩樂設施躍躍欲試,對舊有景點“無添加”般推出市場,稍感無趣。有參團居民坦言多個景點陪伴成長,若非為支持旅遊業復甦,參團意義不大。
事實上,若缺乏趣味的包裝,未有為景點注入新的生命,哪怕是世遺景點,也有看厭的一天。
如澳門標誌性建築物大三巴牌坊,吸引不少旅客慕名“打卡”,但由於景點“十年如一日”,旅客最多到訪一兩次。除非透過其他方法凸顯不一樣的感覺,如光影節期間利用燈光效果粉飾牌坊,創造出有別過往的視覺效果,才能引客重臨。
保留旅遊景點原貌與發展旅遊,既相斥也相容,關鍵是如何佈局,取得平衡並有所發展。如疫前透過打造關前街為文創街,不僅分流大三巴人蜂湧人潮,亦為該舊區增添活力。疫下要景點保持新鮮感,同樣可透過統籌景點周邊商戶或在景點附近設區舉辦主題式活動,讓旅客在不同時段訪澳都可獲得不同體驗,提升舊地重遊的興趣。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