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過路設施保交通安全
本澳交通意外總數近十年來逐年下降,去年全年更錄得過去十年來的最低值,全年意外總數僅一萬○一百九十四宗。但今年首七個月卻有回升趨勢,官方資料顯示,今年一至七月交通意外總數已多達七千五百二十宗,較去年同期的五千一百二十九宗,大幅上升百分之四十六點六二;交通意外涉及行人的宗數亦同步上升,增幅百分之三十二點○二。雖然去年的數字受疫情影響偏低,但交通意外數字上升,始終不容忽視。
馬路如虎口,老生常談。要有效降低交通意外數字,保障城市安全,最大程度有賴於駕駛者及行人的守法和安全意識,也涉及道路環境與過路設施的合理和妥善設置。今年北區發生的兩名學童在斑馬線過路時被巴士撞倒事件,引起坊間廣泛關注本澳斑馬線設置的問題。
截至今年第一季,本澳現有斑馬線超過二千條或組,包括澳門一千三百八十一條、路氹區七百四十七條。驚人密度的背後,原來與現行法例有關。按照規定,道路上五十米範圍內若無適合的過路設施,行人便可橫過馬路,故當局為保障行人過路安全,通常在不多於一百米便設置斑馬線,形成本澳橫街窄巷、錯綜複雜的城市肌理,刻劃出更多動線流向。但部分路段斑馬線過多,造成交通擠塞;交通燈的行人過路時間太短,不便行人過路;設置井字形斑馬線的行車路口,容易阻礙行人和駕駛者視線;路口太多斑馬線,行人貪快斜行過路等各種亂象,一直為人所詬病。
當局去年七月曾透露選取鏡湖馬路與提督馬路十字路口、永定街與看台街十字路口這兩個位置作為試點,試行外地已有的斜向斑馬線,預計兩個月內完成。但計劃至今,一年時間已過,未見落實。官方只解釋是社會各界對斜行式過路設施意見多,仍在細化有關技術和宣導等工作。國外不少地方也有成功的斜行斑馬線例子,相信有關部門肯定也有參考,但由去年七月提出要試行,至今仍在耽擱。到底技術難點在哪?是考慮到斜向斑馬線會令交通燈放行時間加長,影響行車?抑或交通模擬遲遲未能符合預期的效益?抑或當初只是拍拍腦袋,未有充分評估便信口開河?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