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08月22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海角片羽)災害的警示

災害的警示

當今社會,高科技幾乎無處不在。尤其是大數據技術如撒天羅地網,可以迅捷地追蹤、定位、分析病毒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的活動軌跡和範圍,在精準防控新冠疫情中大顯身手。同樣,不久前特大颱風和暴雨在不少城鄉釀成洪澇,一些災民用手機的各種功能向親友或群友求助,擴大和增強了救援的人脈和力度,使自身或親人及時獲救。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重大災害來臨,造成基礎設施癱瘓之際,已經習慣“數字化”生活的人們卻會陷入困境。

在暴雨和洪水雙重侵襲下,七月二十日一天之內,河南省會鄭州淪為澤國,在京廣路隧道、地鐵五號線低漥區域,發生人命和財產的慘重損失。實際上,京廣路隧道在災前兩個月,剛驗收完成“智慧隧道”升級工程。有篇報道〈“會思考”的智慧隧道是如何運作的〉描述,指揮中心通過智慧大屏和六大模組,即時監控這條全長四點三公里的隧道內各種情況。如果發生交通事故、火災、設備故障,智慧大屏會立即作出預警,通知現場人員前往處理或疏散車流。而且,隧道內每隔二百米的牆上,設有一部直通指揮中心的電話,用於報警和求助。可是,這條號稱“會思考、會說話”的隧道,由於主管領導判斷失誤和指示失當,被濁水快速淹沒時完全沒有應急救援反應,還不如一位連續敲車窗呼喊提醒逃生的普通人!這說明,即使建成“智慧隧道”乃至“智慧城市”,倘若官員不作為或亂作為,再先進的技術設備也會失去“智慧”,形同擺設。這,可以說是人命換來的慘痛教訓。

小到“智慧隧道”,大至“智慧城市”,都建基於新一代通訊技術,依賴於互聯網,而當城市供電系統和通訊基站受災時,便會大範圍斷電斷網,打亂和中斷原有的日常生活。許多鄭州市民災後心有餘悸:電梯停了,幾十層樓房還能從樓梯步行上落,但手機沒有網絡訊號,不能掃碼支付,不要說平時慣用的網購,就是到實體店購買食品和飲用水,使用共享單車或乘坐出租車,統統成了奢望;即使銀行卡在手,也無法從銀行櫃檯或自助取款機取現金。“數字化”支付失效,導致經濟活動幾近停頓。於是,有市民不得不拿香煙交換所需物品,在二十一世紀竟出現以物易物的遠古農耕時代場景。鄭州市政府為救燃眉之急,動用大型無人機作為中轉恢復通訊網絡,但覆蓋移動通訊的地域、時間有限,直到一切修復後才回歸正常。

故此,有市民在網上吐槽:“一場暴雨將一座智慧城市打回原形。”這話雖尖刻,卻不失為一個精當的警示:隨着“智慧城市”建設,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固然可以多方增強人們生活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但在災害肆虐之下,過於依賴“數字化”的管理和生活,就可能短板盡顯,令人束手無策。這時,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高科技在關鍵時刻缺位,反而對人們的抗災和生存產生了消極作用。依據鄭州市民的經驗之談,身居“智慧城市”,如果在斷電斷網之前,家裏備有現金、電筒和礦泉水等應急之需,倒是可以彌補那一時消失的“智慧”。

賀越明

2021-08-22 賀越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9712.html 1 (海角片羽)災害的警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