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不是藉口
被譽為“中華第一刋”的《
半月談》,用“不能,永遠!”四個字,斬釘截鐵地回覆了作家斬鞍,因某演員“無知、失察”的行為所引發的軒然大波而發出的質疑。第二日,即使斬鞍以長文解釋道歉,也被禁言。
而那位演員“失察”的行為也遭到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文抵制,直言:在民族大義面前決不能有絲毫含糊、動搖,歷史不容忘記,底線不容鬆動,過線者,必受懲戒。
換言之,只有顔值、流量,卻缺乏政治覺悟的演藝人員,再也無法用“不知者不罪”抹去他們“有負於國”的言談、行為所造成的公眾影響。
“不可以無知”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事情,但在主流媒體與業內規制雷厲風行的棒喝下,讀者、觀眾、從業人員、投資人、各年齡段的粉絲,包括許多不知道演員其人也不知日本某社的國人,全都如聞警鐘,被深刻教育了一番。至此,一段苦大仇深的歷史再次被普及,但要達到“深深銘刻於每個中國人的記憶中”的結果,只怕仍有距離。除了要有強烈的立場,小老百姓在兩國多年的互利互惠的商業及文化的互通中,還要培養民族大義的意識,這執行度實在不高。
官方喉舌以“無知不是藉口,必受懲罰”的犀利言辭與金主們紛紛解約,怕惹火燒身的反應來看,殺一儆百的效果達到了。畢竟,公眾人物影響最大的是價值觀還未穩定的青少年,新生代的覺悟關係着一個國家的命脈走向。
由此可見,官方出手,再大的教育疏漏,也可以全民彌補。
若這一國之力用於對環保行為的貫徹執行上,既有文章點評分析,嚴肅周知,也有雷霆手段警告處罰,將碳中和的目標放在當下而非未來,那可比銘記仇恨更有意義。聯合國IPCC八月九日發佈的最新報告裏,明確指出“極端天氣加劇,應立即採取行動減排,人類要對氣候變化負責”。否則……一切都將來不及了。
未來不存,何談尊嚴。
古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