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08月22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唯我獨尊的社會共業

《成功的反思》 作 者:邁可 · 桑德爾 譯 者:賴盈滿 出 版 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唯我獨尊的社會共業

疫情肆虐,世局紛擾,發達國家平常滿口仁義,身體卻畢竟最實際。囤積疫苗,將瘟疫政治化,甚麼上下一心,同舟共濟,亦不過癡人說夢。一直宣揚“普世價值”的美國,還是繼續以一貫的雙重標準,睥睨眾生,指手畫腳,一律無所遁形。

在當代著名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眼中,美國社會缺來愈缺乏同理心,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關鍵在於社會看待“成功”的方式,將“成功者”和“

失敗者”置於二元對立的關係,彼此之間似乎毫無交集。對桑德爾而言,這一切跟英美奉行多年的“精英制度”有關。英語的“精英制度”(Meritocracy)

,語意上是重視才德(Merit)。由才德兼備的人管治國家當然理想,但理論和實際永遠存在距離。一九五八年,英國社會學家楊恩(Michael Young)在其著作《精英制度的崛起》中首次提出精英領導的概念,然而,他警告在這個制度下,社會上的成功者和失敗者涇渭分明,就如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和平民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今天的英美政治精英,某程度上跟法國舊社會的貴族無甚差別,只是當今的精英階層,透過民主選舉制度,得民意委託,但他們上位後對平民蔑視的態度,跟當年的路易十六別無二致。桑德爾認為,只要留意過去三十年的英美政治人物,從英國的布萊爾,到美國的希拉莉和奧巴馬,都不約而同地運用同一套政治修辭:只要嘗試,就能成功。他們試圖將精英制度描繪成重視平等的社會制度,跟楊恩原本的論述完全相反。

就以奧巴馬為例:這位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出身中產家庭,憑藉努力與運氣,考入常春藤盟校修讀法律和政治,再借當年美國民意力求改變的東風,成功入主白宮。就在他上任不久,全球金融風暴爆發。奧巴馬的解決辦法之一,卻是請來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經濟顧問,大舉清除銀行高達一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諷刺的是,金融風暴的前因,正是克林頓任內廢除葛拉斯——史提格爾法案,容許商業銀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讓銀行體系承受巨大風險,其後次按泡沫的出現,最終引發山泥傾瀉式金融海嘯,使無數美國家庭傾家蕩產。

在近作《成功的反思》中,桑德爾仔細爬梳當今精英制度的平等假象,引出一個值得深思、甚至導致近年美國民粹高漲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而一個人的“成功”,又是否真的全憑一己之力,別無其他?他以自己在哈佛任教超過四十年的經驗,道出了一個客觀事實:能就讀常春藤盟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全美國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

五年前,特朗普意外勝選,其關鍵票源之一,是來自百分之七十沒有大學學位的白人選民,桑德爾認為這是被視為“失敗”的勞動階層,對代表“成功”的傳統政治精英發洩不滿之故。桑德爾在書中深入探討“成功者”唯我獨尊種下的惡果,再從不同的思考面向,提出他對美國社會的建言。例如,桑德爾強調“精英階層”有必要重新反思成功的意義,明白成功路上不乏運氣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無論從政界到教育界,都必須回歸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思考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價值與尊嚴,時刻意識到你我同屬社會一分子,應珍惜彼此對社會的付出和貢獻,放棄以金錢和學位作為尊重他人的唯一判準。唯有突破對成敗的思想藩籬,慣於在外交舞台上頤指氣使的美國,才有望建立一個更名符其實的民主社會。

杜 然

2021-08-22 杜 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9750.html 1 唯我獨尊的社會共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