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促正視教師休息權益
【本報消息】《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自一二年度實施,目的為提升教學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保障,以建立優秀的教學人員隊伍及保證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的教育效能。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指出,當局制訂“私框”原意,其中一點是適當減少教師的授課時數。但實施至今已九個學年,不少教師反映法律內容存在不少問題,尤其在課堂授課以外,其他非授課工作大增,增加教師壓力。
李良汪指出,“私框”規定教師的職務包括教學職務、非教學職務以及個人專業發展。教學職務包括四大方向、十一項內容;非教學職務加上個人專業發展共六項內容,合共十七項職務。“授課節數係減少咗,但教師唔在課堂上面嘅其他時間仲要備課、改作業、帶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為有需要嘅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參與學校行政工作、專業交流、教學研究等,再加上回覆學校、家長及學生的通訊群組,唔少前線教師根本連休息時間都唔夠。”
李良汪相信絕大多數的教師具有責任感,願意付出休息時間履行職責,但長期休息不夠亦難以確保教學質量。事實上,部分學校領導未有正視教師長期超時工作,甚至還要求承擔一大堆非教學工作。即使當局表示,鼓勵學校在保障教師休息及關顧學生需要中取得平衡,但至今未見有何具體措施改善。
對於當局早前指出,將於明年推出“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的指引”,加入學校運作指南當中。李良汪認為,指引尚未出台,“學校各有各做,有啲會自己制訂校內指引,有啲就叫教師一定要回覆查詢;教師同家長開設群組,雖然名義上唔係強制,但無時間限制嘅網絡空間,家長因為關心自己子女學習,可能隨時諗到問題就會提出,對教師構成極大嘅精神壓力。”
他建議,相關指引除了與學校及教育團體討論,當局更應廣泛吸納前線教師意見,認真聽取當中訴求,制訂具操作性並平衡各方的指引內容,盡快落實及推行,保障教師合理作息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