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灣區紅利 助澳轉型
疫情爆發逾一年半,卻未見終點,脫下口罩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抗疫逾年,本澳尚在摸索與疫情共存之法,防疫屏障構建進度未如理想,祇能根據疫情風險不斷切換“收緊”與“放鬆”的防疫政策,復甦步伐反覆被動,一波三折,遲遲未能步上正軌。
目前本澳復甦面臨巨大挑戰,過度依賴旅遊博彩業的經濟結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下難以扭轉,甚至當旅客量下跌,隨即觸動各界神經。暑假檔期泡湯,企業對後市寄望趨向消極、保守,“捱下去”的耐力、財力以至意志力,已被漫長的疫情逐漸消磨殆盡,尋求轉型,卻沒有捷徑。
疫情以來,社會上下包括政府、企業、僱員都積極部署未來路向,探索轉型,謀求發展,像博彩業從貴賓廳轉型中場,旅遊業由團客轉型自由行,旅遊產品由大眾化轉型訂製化等;傳統企業亦非守株待兔,積極往線上發展、拓客源,從旅客拓展到本地客,各界積極調動自身的靈活性和適應力,應對未來種種不確定性。然而,轉型往往經歷陣痛期,在沒有前人經驗下,大家都在自身領域中探索前進,落實具體執行上,要面對很多障礙和掣肘需要理順和突破。很多行業試圖“摸着石頭過河”,過程中碰釘不少,需要克服。
後疫情時代要立足市場,便需要適應市場變化,轉型是必經之路。短、中、長期而言,內地依然是本澳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內地防疫出色,經濟穩中發展,各地城市發展迅速,市場龐大、資源豐富,經濟保持活力。最新發佈的二一年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名單中,粵港澳大灣區入圍企業數量首次超越紐約灣區,排名整體上升,粵港澳大灣區已與其他灣區並駕齊驅。有分析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更具優勢,高品質發展趨勢明顯。澳門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緊貼國家發展,利用灣區資源和政策紅利,助澳加快轉型,打破現有困局,加快經濟適度多元和復甦,還需政府與各界共同努力。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