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08月23日
第B07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資訊暢達 理順掘路

資訊暢達 理順掘路

掘路,在本澳已到聞者色變的地步。公共道路正常情況下,行車壓力幾近飽和,但仍頻頻開挖,交通狀況可想而知。近年較大規模的主幹道掘路工程,當局例必事先張揚,給予的訊息是交通進入“黑暗期”,以及提醒居民提早出門,似乎已沒有更好減低掘路影響的方法。問題在掘路持續,項接項,年復年,民間嘖有煩言。

城市的不斷發展,鋪設水電及電訊管道在所難免,尤其澳門半島,舊區管線老舊要更新擴容,新區亦急待完善管網,還有道路和下水道維護,總是掘不完。觀乎此,掘路有理,卻不得人心,“澳門地下有寶藏?”更知民心風向。明明掘路後會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卻未能得到認同,問題在哪?

首先,工程協調有改善空間。居民詬病的開挖後短期重複開挖的問題,當局成立協調小組並經多年磨合,情況已改善,但並非完全杜絕;同時一些實際操作問題,如掘開路面後只得三兩工人甚至無人開工,讓居民感覺工程在拖延。再者,同一區域或相關聯道路多項工程同時鋪開,車流根本無空間緩衝,居民出行深陷塞車之苦。

資訊不對稱,也影響整體道路工程的社會認受性。猶記得十年前,高士德馬路重鋪下水道工程,在主幹道動大手術,影響之大可知。當年政府官員除向持份者包括坊會、鄰近學校和職業司機等介紹,亦多次落區解釋工程的必要性:下水管道清污不分、且二十年沒有維修更新,工程細分十段施工要點,甚至小至擋板分隔煙塵也仔細闡述;施工後定期監察,每段開工官員都落區實地探問附近街坊。結果在官方積極推動下,約一年完成這項影響巨大的工程,坊間多予好評。反觀基馬拉斯空中走廊搞足兩年半,期間周邊道路頻繁改道,訊息發佈不及時,駕駛者隔天在不同的分隔帶團團轉,怨聲載道。一前一後,優劣立見。

資訊不對稱還有大小工程的分別,大工程開記者會和講解會,小工程發條新聞稿,問題是小工程或僅佔路面一隅,往往將行車線兩線變一線,牽一髮動全身。故道路工程要協調和規劃好,更要資訊暢達,深耕細作,讓公眾理解和配合。

夏 耘

2021-08-23 夏 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9867.html 1 (新聞小語)資訊暢達 理順掘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