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欖園嶺遺址搶救考古
穗二千年前玉鐲重見天日
【本報記者廣州廿八日電】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公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年六月對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範圍的黃埔區欖園嶺遺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西周至春秋時期共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清理墓葬、灰坑、窖穴等遺跡二百餘個。一塊二千多年前的稀世有領玉鐲重見天日。
是次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時期墓葬三座、灰坑九十六處、柱洞四十七處、溝六條,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四十七座、灰坑廿三處、柱洞四個,出土陶、原始瓷、青銅、玉石器等各類遺物一百六十餘件(套)。其中,M100墓葬出土的有領玉鐲,是目前廣州所見玉質最好、保存最完整的有領玉鐲。
現場可見,在M100號墓的一端,擺放着一個呈“雞骨白”色澤的玉環,十分搶眼;此外,至少還有三個陶罐以及其他玉石器。現場考古負責人王慧稱,玉環的擺放位置恰好是墓主人手臂位置,其屬於有領玉鐲類。所謂有領玉鐲,即指玉璧形鐲,內緣較突出,分別向兩面出稜,截面呈“T”字形,從側面反映M100墓主人社會地位的顯赫。
本次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階段的遺存文化內涵,與鄰近的湯村茶嶺——甘草嶺遺址、沙嶺遺址第一期遺存、黃田村陂頭嶺第一期遺存相近;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存以墓葬為主,年代以西周早中期為主,是本次考古最重要發現,填補中新廣州知識城區域西周早中期遺存的空白。
欖園嶺遺址所在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地處流溪河流域與增江流域之間河谷地帶,結合近年來馬頭莊、陂頭嶺、茶嶺——甘草嶺、沙嶺等先秦遺址的考古發現,明確先秦時期這一區域是一條重要的人類活動和遷徙走廊,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早期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是次考古工作過程中,市、區文物行政部門積極協調,考古單位與項目建設單位密切溝通,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科學考古發掘,有序復工復產,達到“文化遺產有效保護和工程建設順利開展”的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