値得學習的澳門青年
《雲上的十八歲》書底有一段作者爸爸的心聲:“君朗做事投入,他有志改變社會不公。參加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迎新活動之後,他對我說:這學校的畢業生有四種類型,一是世界領袖,二是銀行家,三是商人,四是有理想改變社會的人。我望着他說,你應該是第四類人,他微笑點頭。”
讀畢全書,有感人生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作者林君朗在“留學見聞”、“踏遍科索沃”、“漫談歐洲”、“拉丁美洲的思與想”、“非洲‘奴隸海岸’之旅”、“亞洲點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可以說是他人生的一場自我修煉,土生土長三十多平方公里的澳門,但心態、眼界、胸懷、格局早已超越成長的物理界限,在國際舞台中展現澳門青年的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更為作者專設“The Marco Lam Prize”,以鼓勵日後修讀國際關係學的學生以其為目標及榜樣。
作者入讀大學的過程中,引發他對於制度的思考,書中〈思考英國大學收生糊名制〉指出,實行申請入學糊名制的目的,在於破解當地黑人和少數族裔錄取率較白人為低的問題,但最為大學重視的個人陳述卻有利於“贏在起跑線”的申請人,他們更容易展現實習機會、旅遊見聞、課外活動、奬項等的閱歷,“最後能否成功踏入理想大學,取決於更多深遠的個人、家庭和教育因素”。〈談英美兩國對政府實習生的種族政策〉一文,他對實習計劃提出建議,“英國政府若想吸引更多少數族裔學生參與實習計劃,了解政府運作,甚至投身公務員行列,應考慮向他們支付最低工資或更好待遇,減輕其財務顧慮”。
雖然身處海外,但作者仍然心繫澳門。〈在倫敦剩食中心做義工的下午〉一文,英國部分超市會把當天過期的食物貼上黃色標籤,減價促銷,做到零浪費,“雖然以澳門的城市規模和交通狀況來說,網上超市未必可行,但這些減少浪費的做法十分值得欣賞,其經驗可供澳門的超市借鑑”;曾有一位大學教授問最後一任澳督是誰的時候,竟然沒有學生答得出來。“一二 · 三”事件、一九七四年的“康乃馨革命”、一九九九年澳門行使主權移交等的歷史,令作者知道原來澳門早已牽涉於亞歐的國際關係,甚至周旋於當時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當中,他感嘆:“我甚麼都不知,還說‘愛’它?”。
“美國為何要出兵幫助科索沃呢?”,“有些社會,經過政治風暴後人們道德淪喪,從以前的夜不閉戶變成互相猜疑,想盡辦法在同胞身上榨乾榨淨,小孩被碾斃在鬧市路上亦無人理會。信任一旦撕破,就如推倒一列骨牌,每個部分都頃刻崩解,且無法復原”,“歷史作為一種敍述,都不外乎為現代服務,可以為今所用的自然會更受重視”,“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這些都是作者對於歷史的深度思考,他不僅已有在世界各地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亦具有能改變社會的政治哲學思考力。
寫到最後,再次翻開書中作者爺爺林顯富校長對其的書法贈言;“海闊天空任翱翔,見微知著費思量。遠因近況需深究,透過現象覓端祥。”又再看一看作者在書中的感言,“在大學幾年間,這些內心的衝動大概都可實現。只是世界太大,青春太短,而且終有一天要安定下來。難道可以每個地方住幾年嗎?但即使僅是走馬看花,亦要有目的、有價值,增加自己的修養”。的確,作者的人生可能是短暫的,但人生旅途的美妙之處更在於享受每一個當下,欣賞沿途的美好風景。謹以此書評,向作者和其家人致敬,期望君朗對於生活的態度和心願能夠影響一個又一個的你!
鄧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