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全運會 提體育氛圍
粵港澳將承辦二○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消息傳來,本澳各界尤其體育界咸感鼓舞。中央將國內最高規格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體育賽事交由廣東省與港澳兩特區承辦,除藉此促進體育事業以至社會經濟發展,更體現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融合,協同籌辦,共建共榮共享,饒有深意。
本澳二○○五年首辦第四屆東亞運動會,之後兩年,先後承辦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及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連續三年主辦國際體育盛事,由賽事籌備、場地安排、辦賽流程、交通協調、義工培訓和運動員接待等,都累積了一定經驗。只是三大賽過後,本澳再沒有辦過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鑑於全運會由三十四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加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等參與,項目基本按奧運會設置,規模比亞洲或地區性運動會都要大,同時一些國際或內地賽項規範不斷變更,本澳在組織上需要重新調整。未來粵港澳三地相信在賽事籌備、分配和協調上,將有大量工作。
國務院就第十五屆全運會的籌辦,指示遵照“簡約、安全、精彩”六字要求。本澳主辦東亞運時,大興土木,興建了東亞運體育館(澳門蛋)、國際射擊中心、保齡球中心、奧林匹克游泳館、塔石體育館等多個符合國際規格的體育場館,正好充分利用現成設施,不用再投入大量資源,環保又節約成本。問題在粵港澳首先協調分配項目後,本澳才可進一步改進相關場館設施,有需要時引入現時國際規格的設備,這些都需要時間進行。在組織上,最大難題還在新冠疫情,未能預料四年後疫情是否已平伏,但防疫預案須仔細備好和演練磨合。
澳門特區作為第十五屆全運會承辦者之一,除辦賽硬件外,軟實力須到位,看得見,做得好。軟件除賽事組織,還在於推動本澳的體育氛圍。現時本澳大眾體育有聲有色,惟滲透階層仍有局限,藉承辦全運會之機,推廣全民愛運動、做運動,凸顯朝氣蓬勃的城市魅力,讓城市定位昇華,有利全民健康,也對體育旅遊等有加持之效。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