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發現唐代樂譜
葉棟解讀唐朝樂譜的確了不起,這些唐朝的樂譜來自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網頁上資料很多,我只作簡略敘說。
敦煌莫高窟也稱為千佛洞,也許有三千多年歷史,窟內有石雕和繪畫佛像,隋唐時期其規模和藝術水平達到頂峰。元朝以後逐漸沒落,清朝年間有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此供奉香火,收受香客佈施,有了點積蓄後還僱了助手。一九○○年的某一天,助手楊某偶然發現洞壁有空洞回音,疑洞中有洞。其後王道士挖牆發現了新洞,內藏大量唐宋年代的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約有文物五萬餘件,這就是後來中外聞名的莫高窟藏經洞。
王道士知道這些文物價值非同一般,一次又一次地向清朝政府稟報,可是腐敗的晚清政府不予理會。後來西方列強探險家知道了此事,紛紛來到藏經洞淘寶。最先到達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以狡詐手段,低價從王道士手中騙取了一批藏經洞的文物,若干年以後,他還第二次到此騙取大量文物。另外還有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陸續來到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被劫掠,流散到世界各地,英、法、俄、日等國都有收藏,留存在內地的為數極少。
有一批流落在法國,被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文物,經過研究,確認為唐代世俗歌舞樂譜,共有二十五首,據考證抄寫於西元九三三年以前,即距今一千多年,但是沒有人能夠解讀這些古代樂譜。此事引起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音樂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多位學者投身研究,嘗試解讀這些千年前的樂譜,例如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日本古譜學家林謙三、英國唐樂專家畢鏗與韋滿易、美國學者趙如蘭等等,中國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曲學家任二北和民族音樂專家楊蔭瀏等的研究,也曾涉及敦煌樂譜。其中比較有成就的,也許是日本的林謙三,一九五七年他的研究著作《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問世,文革前已經翻譯成中文在內地出版。林謙三確定這是琵琶譜,而當時的楊蔭瀏卻認為是管子譜,這已經有了很大的出入。
葉棟多年來專注於唐樂破譯,文革期間的繼續研究,也許與林謙三的這本書有點關係。文革初期葉棟遭受陷害被關押,被釋放回家,其家中藏書和資料已經被紅衛兵搶掠一空,不幸中之大幸,垃圾堆裏竟然有一本林謙三的《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留下了,紅衛兵對於正經的學問完全沒有興趣,一竅不通,所以這本書沒有被擄走。可是對於葉棟來說,這門學問已經研究了幾年,能把這本書留下,真是要“多謝”紅衛兵“小將”,促使葉棟又偷偷地繼續研究天書古樂譜,終於使絕響千年的唐樂重現輝煌。
(唐樂破譯憶葉棟 · 四之二)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