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1年08月31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從百姓角度看澳門藝術博物館

藝博館“一代昭度”故宮 展的公共教育互動區域

藝博館導賞員為中學生介紹展品

從百姓角度看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藝術博物館是澳門文化局轄下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簡稱藝博館。藝博館共有五層,每層展區主題劃分清晰,四樓以展出中國傳統藝術為主,三樓主要展出藝博館的館藏作品,二樓基本上是展出現當代較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國傳統藝術方面,不得不提的是自一九九九年開始,一年一度的大型文物專題故宮展,每年都展出不同主題的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文物,有些文物甚至在內地從來沒有公開展出過,卻在澳門藝博館讓市民大飽眼福。而澳門藝博館的展覽是否吸引了眾多市民去欣賞呢?澳門市民對藝博館的感覺又是如何呢?

眾所周知,澳門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文化推廣,包括舉辦澳門城市藝穗節、藝文薈澳和大大小小的文化藝術活動,澳門的旅遊文化名片也逐漸提升文化定位,遊客打卡點從景點、娛樂場、酒店、美食,逐漸擴展到藝術文化的精神層面,使澳門的面貌更多元化,尤其對於今時今日的年輕一代,澳門的吸引之處已不僅停留在博彩和物質元素之上,他們在新時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過程中已形成對藝術有相對高的追求,這種藝術追求與文化薰陶在上海更為明顯。可是,為何澳門藝術博物館裡面的觀眾總是寥寥無幾?是推廣力度不足嗎?那該如何推廣是好?

現在的澳門市民同樣是充滿活力的“新生代”,智能生活無處不在,男女老少都少不了智能電話,智能支付也是接近普及的階段,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的審美和藝術追求有沒有產生變化?為了進一步了解澳門市民對藝博館的認知程度,筆者帶學生進行了田野調查,發現並不是所有市民都知道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地點,而且大部分市民對藝博館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以前,普遍認為藝博館太傳統,展覽類型不夠多元化,去過就不用再去了,展覽太沉悶等等,從這個邏輯能看出很多市民把“藝術博物館”看成是長期固定展品的“博物館”,而不是經常替換展品的“美術館”,這就是澳門眾多百姓對藝博館的誤解,這也許跟這所“博物館”的名字定位有一定的關係。至於為何百姓會覺得展覽太沉悶?因為藝博館展出的多為文物或繪畫,即使再精彩和珍貴,對於百姓來說都只是“展品”,互動類型的作品不夠多,對他們來說吸引力不足,與流行文化有少許脫節。

調查發現,澳門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帶學生到藝博館參觀的並不多,普遍認為藝博館的宣傳力度不足,學校得到的展覽資訊有限,很多老師不知道可向藝博館申請專車接送和導覽服務。事實上,藝博館在策展上可謂費盡心思、狠下工夫。近些年,也見因應不同的展覽加插公共教育的區域及公眾互動的元素,可惜很多市民都一一錯過。歸根結底,藝博館的宣傳過於被動,推廣面狹隘,宣傳的對象應該更廣,宣傳方式應該更多元化。美育要從小培養,藝博館更應該加強在中小學校園的推廣,例如多開辦校園講座或於校園張貼展覽海報,讓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周末餘暇時間去藝博館欣賞藝術,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趣味;與此同時,也可多加一些親子觀賞導覽活動,讓家長參與進來。通過多渠道的宣傳推廣,逐漸提升澳門全民的藝術素養,協力打造“文化”、“藝術”、“素養”的城市標籤,澳門藝術博物館任重道遠。

梁倩婷

2021-08-31 梁倩婷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1440.html 1 從百姓角度看澳門藝術博物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