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1年08月31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中國傳統雕塑的禮制營造

中國傳統雕塑的禮制營造

——以澳門廟宇屋簷陶塑為例

四、功能與象徵的營造

宗教雕塑中的造型與意境的營造和傳達清晰,生動傳神,“阿堵之中”的形象比喻表達出中國傳統宗教雕塑的自由表達。“得意而忘形”的意象表達,是源於中國畫、書法和藝術理論的一致性審美標準。而西方雕塑的嚴謹比例和黃金分割點的科學之觀限定了其嚴謹的造型水準和能力,五官雕刻的神態和韻味體現出個體的內心世界的情感。西方雕刻家追求人體解剖學在造型和寫實性中脗合完美的人神合一的哲學觀和宗教思想。無論是其神話傳說英雄人物的塑造,諸如酒神、日神、大地女神和宙斯等,還是世俗風景甜美家園的雕刻,在古希臘、文藝復興和現代主義中均有所體現,精神訴求和美的顯現,神與人具備喜怒哀樂的同樣的表情和雕塑技巧讓象徵性與功能性實現了統一性,美的溯源和天才的創作力在神和現實中的英雄人物上達成某種共識。

宗教雕塑的展現形式豐富,西方宗教文化影響到建築和雕塑領域,從一體化思想逐漸分離到藝術觀念的轉型階段經歷漫長藝術發展期,中西在雕塑的功能性和價值觀上的差異性,開放式與封閉式並存在特定的發展階段,載體和表現手段的各具特色,傳達出的思想文化有其各自的審美體現。西方藝術史上著名的希臘神廟、文藝復興雕塑和哥特式建築群等,這些歷史遺址和藝術瑰寶已經打上宗教文化的烙印,宗教雕塑更是藝術史上主要的藝術形式和表現領域。中國藝術史上的雕塑具代表性的宗教石窟群像或組像系列,寺廟道觀中的羅漢、菩薩、仙人等系列群雕塑,只是在展示中將環境和周邊佈景緊密結合一起形成雕塑場域空間,由主角和配角散落其間,視覺上產生出一種心理衝擊力的同時存托出莊嚴、肅穆讓人敬仰的藝術氣氛。同樣,在西方的群雕形式多樣性主要在建築立面或裝飾牆體上出現,有的是圓雕或石浮雕圖樣。在歷史神話中的主要神或英雄人物以圓雕形式展示,崇高、雄闊、威武之氣概的英雄主義特徵。另外,中西雕塑中出現的神基本上性別差異較大,西方的人物雕塑的性別形象鮮明而準確塑造出來,而是在中國的神話傳話中如觀音菩薩則是性別模糊,印度教中的男性的觀音菩薩到了本土佛教化的結果即是女性形象出現形式,不得不思考中西方雕塑的發展中思想和觀念演變。作為“石頭的聖經”稱謂的建築和雕塑形式,古希臘羅馬藝術在教堂和修道院在中世紀前後風靡一時,數不清的圓雕、浮雕和裝飾性符號等雕刻藝術語言為西方雕塑史呈現光彩華麗的一面,而另一面則是人類文明史上作出貢獻的中國雕塑輝煌的篇章,魏晉南北朝前後的宗教雕塑的盛行,以人或神為表現中心的藝術現象解釋其背後的人文主義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一,青銅的權力象徵。人類文明演變發展過程中青銅時代中西均出現過,古埃及、印度、巴比倫、羅馬等王朝曾經將青銅材質作為王權統治的權力象徵,戰爭的武器或者國之重器來對待,產生出燦爛的青銅雕塑藝術。中華民族的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祭祀天地之用,傳承社稷之用,不僅有其一以貫之的文化傳承,亦有帶標誌着權利地位的象徵物,人類在探求和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價值的同時,也為青銅雕塑編製視覺的外衣,諸如精美的紋飾、器型和精神符號,包含着政治地位、文化身份、宗教信仰和經濟軍事領域的突出成就。青銅材質的特殊質感和科技冶煉的發達,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歷史機遇,讓更多的青銅文化感染到社會整體的認識,使其成為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象徵和時代精神的符號。以宗教、政治角度來思考青銅對的政治化和道德化是中西古典或傳統藝術演變中的一個社會進步的縮影。青銅呈現了中國禮制文化的精神表達,是政治與宗教的藝術載體的反映,而自社會生活的現實看來,青銅的觀念性和倫理性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凸顯,傳遞的是中華民族社會民俗民風的鮮活日常百態,其造型形式在時代和歷史演變中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豐富和多樣化青銅的“鼎”之社會價值,禮樂制度的核心基礎,歷史地位的主要承載物,精神象徵的特殊媒介和青銅文化的獨特性意義。作為青銅文化的時代變革歷史見證物,其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同樣重要,在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文化享受的過程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理解和解釋,青銅文化的媒介傳播和繼承與發展之路彰顯一個地區、民族的心路歷程。

其二,“石”的道德規範。石文化與青銅文化一樣在中西文明進程中處於的歷史地位,分別在政治、經濟、宗教、道德及藝術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呈現獨特的石器時代固有的文化屬性和功能價值。教堂、神廟、石窟、寺廟道觀中石帶來的特殊精神符號,既是材質又是象徵物。中國古代《周易》典籍中記載“石”文化的品格是“介於石”、“以中正”,優秀人才的品格特徵,堅韌不拔、金石為開的優秀人格魅力所在,金石之交的友誼、海枯石爛的永恆愛情,金城石室的團結精神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另外,女媧補天的五彩石和《西遊記》中的吸食日月精華的石猴孫悟空橫空出世、挑戰權威的英雄氣概。石頭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圖騰符號,一個新生命誕生的精神棲息地,疊石造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石文化的象徵,與中國畫山水精神融為一體。在道教文化中,石頭的文化是道家思想的感悟,禪宗思想的禪石外化形象,悟道和悟禪過程。以道教角度,“道”大形無象、大圭不塚的石頭,立天地間靜觀其變。古代大型石窟造像運動風行,除了宗教文化影響之外,石頭材質本身的特殊性質是大自然本身屬性所致。佛教文化中,產生敬畏感的形象高大,俯瞰眾生的情感寄託與石頭是更好地體現佛家的真身信仰,帶有禪機的石頭是天地造化使然。石作為媒介,能夠恰當地闡釋佛教道教的教義和規則,從而賦予其靈性的精神隱喻性。從石刻佛像藝術表現技巧和人物形象處理上看,眉清目秀的美學特徵、飽滿圓潤的臉龐造像、怒目圓睜的五官表現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石刻造像的審美演變歷程,時代的烙印是文化載體的視覺化顯現,人的世界觀和社會思潮的文化內涵,儘管石窟造像或教堂神廟的神像雕琢無不例外地鐫刻着宗教文化的痕跡,人類信仰的堅守和上層社會權力話語的實施策略等。君子如玉是石文化的特殊品種,玉石文化傳承至今依然魅力經久不衰,如果說石是大眾文化的一種,那麼玉則是精英文化的代表特徵。玉文化早於青銅文化,皇親貴胄們將玉賦予了更多的精神訴求,德行和尊卑觀念,以及驅魔除邪的消災解難的圖騰符號,並產生了經典的玉石工藝,華夏文明的中國玉龍文化代表着玉雕藝術精華和典型。(四)

顧 躍

2021-08-31 顧 躍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1442.html 1 中國傳統雕塑的禮制營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