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西灣
今天與爸爸媽媽吃過飯之後就商量着到底還有甚麼活動?然後媽媽就跟我說西灣的夜景很美,絶對比花時間打機來得值,於是我很不情願地答應了他們到西灣去看夜景。我們没有選擇坐車,而是用最直接的走路方法前往,在路上,我們經過了下環街,我發現原來這一帶大部分的地方都是通空的,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騎樓”,而且還是澳門的一大建築特色,是用來通風的,不是我們慣常的理解是用來晾衫的。
走着,走着,我們終於來到我們目的地的起點了,那是澳門著名的名勝古蹟——媽閣廟。雖然它關了,但我發現了那裡的地面非常與別不同,居然是用葡國石磚來做的,原來葡式文化就是這樣不經意的在我們生活之中。當然由於臨近海邊,在這裡我還看見了兩條高高大的信旗,信旗的作用就是讓人們可以知悉風速和風向等,如在聖老楞佐堂堂前設立風信旗,一樣是向南灣沿海一帶的漁民提供風暴訊息,因此,聖老楞佐堂曾被人們稱為“風信堂”(又稱風順堂)。而有經驗的漁民就是靠“望”這信旗來決定可不可以出海。
再走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西環湖,我在這裡聽到了大自然的聲音,首先是呼呼的風聲,然後是不同的昆蟲叫聲,甚至還有一兩聲夜鳥的叫聲。除了大自然的聲音外,這裡的路也非常之特別,與媽閣廟不同的是,這裡有着傳統中國的石仔磚和長板磚,而且環繞着整個湖,原來一段不長的路就能體會到甚麼是中西文化交融。
雖然單是路已可以寫很多事情,但此時我的目光已集中在湖面上了,因為現在黑漆的湖面上居然泛起了五顏六色,原來這是因為旅遊塔和很多高大而又金碧輝煌的大樓的光射在湖面上,而且由於旅遊塔還會變色的關係,所以令到這些光都有着豐富的變化,爸爸說這可是人類與自然相結合的美的例子。
最後我們還來到一塊看上去已經年代久遠,上面寫着“1911Avenida Republica”字樣的碑,我不知這到底是甚麼意思,然後爸爸就告訴我,原來那是一座路碑,即是我們今天所見的路牌,是當年鋪這條民國大馬路時所立的,可以說這是現存在澳門街道上最為古老的路碑之一。而“1911”的意思就是一九一一年建成,原來這小小的碑已超過一百歲了,這可是真文物啊!
我覺得這趟旅程實在好極了,因為我不單看見如此美麗的景色,同時亦學到很多不同的知識。
呂靖熙 培正 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