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畫雙全的托馬斯·屈臣 (一)
托馬斯 · 屈臣(Thomas Boswell Watson)於一八一五年出生於蘇格蘭。年少時已立志行醫,就讀愛丁堡大學,研習藥物學。唯因剛執業不久,名氣不足,或因市場競爭激烈,以致醫務所生意慘淡。在此受挫之時,因緣際會遇到一位剛從遠東回來的朋友,向他介紹了澳門這個地方。一八四五年,三十歲的屈臣毅然放下家鄉的一切來到澳門,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重新出發。
經介紹,屈臣先到亞歷山大 · 安迪遜醫生的醫務所工作,後轉任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辦事處醫生。據其本人信件可知,當時還留在澳門的非葡裔外國人只剩下“四個(英國人)家庭和一至兩個美國和法國人(家庭)”,其餘的都遷移到香港了。而這些少數留在澳門的外國人當中,便包括了著名西洋畫大師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關於錢納利的事跡,坊間已有眾多研究和討論,這裡只談錢納利與屈臣的關係。錢納利在遇見屈臣之時,已是七十歲的老人,而屈臣只有三十歲。按理說,這年齡差雙方是很難成為好友的,故此他們最早期的關係就是醫生和病人,長輩和晚輩的關係。然而,由於二人均來自英國,又在這異鄉,故此接觸自然就會頻繁。屈臣治病,錢納利則用畫作或教授繪畫技藝作為診費。一個願學,一個願教,雙方一拍即合,故此雙方又有着如師徒般的關係。
那麼,屈臣之後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請聽下回分解。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幸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