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封控區協作機制
疫情至今當局先後多次實施封控區措施,但接二連三有不同大廈或街道的商戶被列作封控區後,居民開始發現封控區對生活造成的不便和“差別待遇”,甚至引來質疑聲音。實施封控區無疑為有效遏止疫情的措施之一,但當相關措施日後成為正常防疫程序時,可否進一步優化?應予理性討論。
因應新一波疫情,現設有“兩黃兩紅”封控區,紅碼區人士須於區內作十四天集中隔離,只進不出。黃碼區人士則需多次病毒核酸檢測,並於首次核酸檢測得出陰性結果前不能離開。自上次出現“家庭群組”後當局首次實施封控區,惟仍有不少人不清楚紅、黃碼區的分別,甚至有人誤以為兩者相同都是不能進出十四天。再者,當黃碼區解封後居民仍持有黃碼,日常生活受掣肘,當局雖已設立支援小組協調,但除生活物資外,黃碼居民對其維持時間、工作及就診安排、大廈是否有人清潔消毒等資訊卻一無所知。
相信疫情常態化日後或再出現封控區,當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封控區的協作機制,分別在教育、勞務、生活物資、緊急就醫等,提供更多資訊予區內居民,並加強宣傳,讓居民及早知悉紅黃兩區的分別,以免引起恐慌。
悅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