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倡優化石排灣過路設施
研設全民醫保便居民選擇就醫
【本報消息】為深入了解石排灣民生設施的落實情況,以及居民對社區環境的意見,民眾建澳聯盟副理事長陳冰冰、李潔芳、吳超偉及吳鴻祺,日前於該會石排灣綜合服務辦事處舉辦“民眾座談會”,聆聽和收集居民建議及訴求。
民眾建澳代表表示,參與居民主要圍繞交通及醫療等方面提出意見。在交通方面,該會樂見早前向政府反映石排灣行人天橋多處問題後,得到市政署積極回應,陸續展開優化扶手電梯及石級等工程,方便居民。但區內行人過路設施只有連接幾個屋苑的行人天橋,行動不便人士及長者若要到巴士總站乘車,往往只能選擇直接橫過行車道,險象環生。該會代表表示,區內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居民眾多,建議當局盡快優化現有行人過路設施,增設斑馬線讓需要前往乘車的居民使用,並建議重新規劃區內行人天橋,研究將現有天橋貫通的可行性,便利居民出行。
基馬拉斯馬路增指示
另外,早前基馬拉斯大馬路重開後,每日尖峰時段塞車問題有所紓緩,現時奧林匹克游泳館圓形地及其行車天橋峻工,更有助減輕氹仔市區交通擠塞的壓力。但該會代表於現場了解,有關路線的視野雖較以往清晰,利於駕駛者掌握路況,但指示牌略不足且體積較小,建議可增加數量及加大指示牌面積。同時,圓形地位置的路面沒有完全鋪平,對電單車駕駛者存在一定危險,建議當局必須嚴格監督承辦商保證工程質量。
在醫療問題上,有居民表示,“看病難、看病貴”長期存在。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私營診所診金加上藥費普遍昂貴,即使當局推出醫療券,金額亦只能幫補一部分支出,未能紓緩因醫療而產生的經濟負擔。
該會代表表示,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現有的醫療保障制度已無法滿足社會訴求。為節省時間或開支,有不少居民會選擇到澳門以外地方就醫。建議當局應積極研究設立全民醫保的可行性,於五十至六十四歲居民中先行試點,再逐步擴展至全澳居民,讓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就醫的地點,避免因醫療費用問題令病情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