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澳門中區紀實
新型冠狀病毒突如其來,肆虐全球年餘未息,且基因不斷變異,塗炭數百萬生靈,猶如人間煉獄,不忍卒睹。面對這場浩劫,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豈可坐以待斃?醫學專家針對病毒衍化特徵,竭力研究有效防治的疫苗,同時呼籲世人要徹底堵截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病毒途徑。因此,外出配戴合規格的口罩是基本防線。此外,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群聚、外遊和注意個人衛生為當務之急。澳門乃彈丸之地,人口密度極高,稍有不慎,病毒便乘虛而入,殃及池魚,迅速蔓延,一發不可收拾。然而,市民只要恪守防護措施,時刻提高對病毒的警覺性,眾志成城,相信不久定會否極泰來。在疫情嚴峻的時刻,筆者曾往中區一帶進行紀實攝影,藉以反映箇中情況。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地標,本來,遊客紛紛慕名而來,人如潮湧;鄰近手信店密集,職員站在店前各出奇謀招徠遊客試食,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生意興隆;這裡定期有文藝薈萃,亦是節日巡遊的集合地,煞是熱鬧。無奈受疫情影響,繁榮景象今不如昔,途人寥寥可數;有些店舖東主見生意澹泊,索性關門大吉。筆者平日在此間攝影,總要左閃右避,好不容易取景,如今卻無往而不利。牌坊的寫照,為使鏡頭涵蓋整體佈局,便利用象徵中葡友好關係的塑像作為前景,側面以富有南歐建築特色的旅遊局展覽館襯托,且待行人進入畫面左下方的“黃金分割點”位置構圖,以填補街道上的虛空;驟見密雲掩碧空,不禁嗟嘆小城遠景並不樂觀。
牌坊下的戀愛巷,情侶多順道到此一遊,以抒發浪漫情懷,喜在葡式房屋門前擺姿勢拍照留念,然而在疫情陰霾籠罩下,猶如棒打鴛鴦,門堪羅雀。筆者在斜巷的盡頭近行人路的位置攝影,以石盆栽的花叢為前景,以兩旁一系列葡式建築為中景,以牌坊側面為遠景構圖,使照片具有縱深感和連貫性。沿行人專用區漫步至玫瑰堂前地,人跡亦不多見,便以該教堂作為拍攝主體,並藉着附近的拱形樓底做前景構圖,如此,一方面遮蓋教堂頂端部分蒼白的天空;另一方面營造別有洞天的視覺效果,而地上彎曲的線條,可作為視覺引入線。繼而到毗連的議事亭前地,行人亦是疏落,市道之荒涼,可見一斑。
座落在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俗稱“新馬路”)的金碧文娛中心,旦夕經常有社團舉辦懷舊金曲或傳統粵曲表演節目,普遍成為長者遣興的樂園。每當臨近開場時刻,長者三五成群的蜂擁而至,聚集在該中心的玻璃門前等候入座,令新馬路地段平添熱鬧氣氛。疫情嚴峻期間,有關當局下令禁止娛樂場所群聚,該中心便張貼告示暫停開放,由是長者娛樂無門,藝人則無所施其技矣。筆者在此攝影的構思與構圖,主要從三方面着眼:一是交代文娛中心關閉的場景;二是披露新馬路行人絕跡的寂靜環境;三是反映鄰近馬路上車輛稀少的實況。
附近的清平直街,平日遊客絡繹於途,街中經營逾半世紀頗有道地特色的中式食肆,年前已急流勇退,但旁邊的老字號葡國餐廳卻歷久不衰,仍有利可圖。街頭還有賣牛雜的小食檔;濃烈的肉香撲鼻,惹來不少老饕排隊品嘗,大快朵頤,亦間接帶旺了附近的手信店,此情此景,俱往矣!筆者攝影時,瞥見那葡國餐廳門楣亮燈高掛,遂以這趣味點為前景構圖,視覺隨着地面上光與影延伸到遠方的新馬路,呈現街道一派寂靜景象。橫邊的福隆新街,曾是繁華的商業區和風月場所,遺留的古蹟“青樓建築”鱗次櫛比,木雕花窗、灰牆白壁、朱漆門板、紅燈籠高掛,相映成趣。時移世易,近代已成為美食街,遊客飽肚之餘,發思古之幽情可也;大勢所趨,食肆迫於無奈陸續暫停營業。筆者攝影時,以街道的中軸線構圖,使兩旁的建築物自近而遠淡出於畫面,勾勒出青樓群的氣勢。
詩云:病毒匆匆來勢凶,生靈塗炭禍無窮。大夫開藥忙施救,百姓設防免受攻。肆虐疫情猶未盡,經營生意卻成空。蓮城萬眾齊頑抗,噩耗消除市盛隆。
圖/文:黃冠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