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琴書以消憂
因為疫情,差不多兩年沒有出外旅行了。就是在所居地,除了必要:到超市買菜,看醫生,也是足“少”出戶。悶在家裏,怎樣“消憂”呢?(
“憂”字可能有點過重,換個“悶”字吧。怎樣消悶,更合實況。)也就如陶淵明在《歸去來辭》所說:“樂琴書以消憂。”靖節先生樂的琴是自己彈琴,我所樂的卻是聽別人的演奏。
我很喜歡聽音樂,現居地有一個頗具聲名的芭蕾舞團,一流的交響樂隊,中規中矩的歌劇院,剛移居這裏的七、八年,我都買了音樂會的季票,總算不愁寂寞。然而,就是疫病發生前的三、四年,我已經再沒有聽音樂會了。音樂廳、歌劇場都在離家六、七十公里的市中心。音樂會大都在晚間舉行,結束的時候已是晚上十一點左右,開車回家必須經由高速公路,沒有公共交通工具。上了年紀,手腳遲緩,視力衰退,尤其是夜間,為了音樂會,犯不着冒這個險。
是否可以坐計程車,或Uber?這來回車費大概接近一百美元。而且,如果一時找不到接載回家的車輛,音樂會曲終人散,音樂廳“門前冷落車馬稀”,接近午夜,兩個“東方老人”,站在美國大城市中心的街頭,那可比留在非洲的原野危險得多。這些苦處,對從未曾在美國居住過的人而言,是很難明白的。就是對我,在美國住了二、三十年的人,一個進步的國家,民眾竟然可接受如此的情況,也是很難“理解”的。不能聽現場音樂會,所能賴以消憂的“琴”就只有是錄音演奏了。
一位朋友知道我近年甚少聽音樂會,只是留在家中聽唱片,十分同情(可憐?)我的處境說:“沒有新鮮食物,只能吃罐頭,又怎能不營養不良!”他的話有沒有道理,便是下次要和大家一談的題目。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