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帕琴斯卡婭的艾涅斯庫
首屆“喬治 · 艾涅斯庫國際音樂節”,於一九五八年舉行!從此之後,艾涅斯庫於一九○五年創作的《第一交響曲》(其又被稱為艾涅斯庫之《英雄交響曲》),被列為每屆必奏曲目,那是對艾涅斯庫的一種實實在在的紀念。
二○二一年,“喬治 · 艾涅斯庫國際音樂節”又增添了紀念艾涅斯庫的曲目,那是英國指揮家愛德華 · 加德納指揮倫敦愛樂樂團,與一九七七年出生於摩爾多瓦的女小提琴家科帕琴斯卡婭共同演繹的、艾涅斯庫於一九二六年所創作的《a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5)。
通常我們欣賞的小提琴奏鳴曲,舞台上只有小提琴、鋼琴相伴相依,但艾涅斯庫的這一首,鋼琴卻在交響樂團裡頭,偶然才會有些特寫,其地位明顯不比一般的小提琴奏鳴曲。都說艾涅斯庫作品數量不多,只有三十三個編號,但卻幾乎涵蓋各種體裁。聽科帕琴斯卡婭的這一場音樂會,你也許就會感覺得到,闡釋艾涅斯庫的這首奏鳴曲,實在也是對獨奏家、指揮家、樂團演奏家的一種挑戰,要有高度合作能力的三位一體才能終於凱旋。科帕琴斯卡婭,其被稱為“赤腳的小提琴家”。在視頻裡,我有意觀察她的雙腳,似乎真的只穿着肉色襪子。我詫怪於她是為了擺脫束縛,抑或為了所謂“接地氣”?總之,總覺得與其漂亮臉容不相稱。但科帕琴斯卡婭演奏的艾涅斯庫,卻似時不我待般的恣行無忌、大刀闊斧。你看她那些激烈連續的右手撥弦,在奇譎節奏間的果斷奔馳……我當然感覺她保存着本真的女性柔情,如在第二樂章末尾頗顯雅韻地讓弓子慢慢地移動到弓尖才休止時……
竦然回頭,想起了生於羅馬尼亞東北部、靠近烏克蘭的多羅霍依的利汶尼-維爾納夫村的喬治 · 艾涅斯庫,其倘若不是七歲時被送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後來又被送到巴黎音樂學院,他會有那麼多深窺精研之作嗎?不過,有一點必須確認,家鄉民間樂師所演奏演唱的民間音樂,對他的影響卻是終生的,《a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就是一例。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