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釋疫苗疑慮 提政策底氣
過去本澳經濟依賴外需發展。疫情以來,旅客銳減,中小微企經營備受挑戰,復甦之路漫長。眼見內地經濟恢復迅速,不少企業希望北上開拓市場業務,汲取經驗。惟疫情瞬息萬變,粵澳兩地通關措施多次收緊,跨境就業、生活者倍感無奈,窒礙投資者“走出去”的信心。
上月初,《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佈,成為全城熱話。營商者不斷探討如何把握深合區商機,發揮所長,大展拳腳;年輕人則關注新產業項目及扶持政策,開拓就業創業新空間;居民憧憬宜居、宜業的生活條件等,為未來描繪了發展藍圖。
但對於一河一橋之隔的新天地,疫下如何保障人員正常往來,已成為“走出去”的首要考慮條件。
疫情爆發近兩年,跨境人士或已逐步適應通關措施時鬆時緊,雖然日常工作及生活大受影響,但也理解防疫安全是重中之重。惟上月底本澳爆疫後,通關措施多次變動,一次次磨滅跨境人士的耐性,伴隨而來是無法離境的憂慮及不安。
是次疫情凸顯粵澳兩地的防疫準則及政策理解不一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利於聯防聯控的協調性,更容易傷和氣。由於疫情是一場持久戰,區域協作有效堵截傳播鏈,至關重要。
在聯防聯控政策上要達成高度一致的共識,制訂前瞻性的應對方案,做好預案。倘不幸再有疫情變化,以精準防控措施,減低疫情突襲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當各方可以盡快復常,減低對防控政策的不適應,讓社會重燃走進深合區乃至大灣區營商、就業、生活的意慾。
除了細化聯防政策,澳門疫苗接種率遠低於內地城市的比例,亦不利於爭取人員自由流動,相信疫苗接種率亦是防疫政策能否統一的重要因素。
但居民疑慮一日未釋除,疫苗接種率難以大幅提升。政府宜“對症下藥”,解除大眾後顧之憂,才可進一步提升疫苗接種率,增強與鄰近城市磋商統一防疫政策的底氣。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