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之聲
中秋節前的農曆八月十三日晨,建強兄給我送來令我喜出望外的禮物,那是華納唱片於二○一九年出版,法國女小提琴家吉內特 · 內芙 (G . Neveu,1919—1949) 一套四張的CD。我當然欣賞為快,全長約二百分鐘,我竟一口氣聽完,隔天又重聽一次,相當於多場音樂會的份量了。
內芙,被公認為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 47) 的出色演奏家。有人謂之,西貝柳斯這部協奏曲,沒有芬蘭景色的刻劃,我卻從來在欣賞時,似乎看到芬蘭的森林、湖泊、岩石、陽光,尤其在芬蘭西貝柳斯的最後居住地耶爾文佩埃逗留過之後,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聽內芙演奏其第一樂章時,感覺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內芙的演奏,還使我從中觸摸到一種如歌的哀怨和耳聞到一種深沉的嘆息。或者,欣賞者的心景往往左右對演奏家所演奏作品的判斷;這就是,當一而再地聽着自己心儀的演奏家,演奏同一個大作品時,收穫會有微妙不同的道理所在!
內芙演奏的第二張CD的第一部,是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77)。內芙同樣被譽為演奏勃拉姆斯這部協奏曲的偉大者之一。我們稍稍想想,勃拉姆斯這部協奏曲,是繼其《第二交響曲》之後,同樣寫於奧地利南端距離克拉根福只有一小段車程的,沃思湖畔安靜優美的珀恰赫村。環境,對一位作曲家的創作影響實在太大!你聽聽內芙演奏勃拉姆斯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旋律曲調是如此地富於詩意!內芙的那些十分精緻巧妙的刻劃,其不僅發自於勃拉姆斯的內心要求,也發至於內芙的內心要求。內芙與勃拉姆斯雖相隔年代久遠,但在精神上卻是相貫通的。在第二樂章裏,內芙的獨奏傳神清通地承接了雙簧管開始的柔和舒適的主題。跟着內芙的演奏走,我們能想象得到不算大的沃思湖和珀恰赫村的清晨和黃昏……
兩部有着非常神力的協奏曲,當然在技術技巧上對年輕的內芙有着太高的要求。試想想,西貝柳斯協奏曲在柏林首演,獨奏者是卡爾 · 哈利爾;勃拉姆斯協奏曲在萊比錫首演,獨奏者更是約阿希姆。兩位都是當年出類拔萃的演奏家。(二之一)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