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智慧與我們的關連
我們身處四周高樓林立、節奏緊湊的都市,每天都在為目標而努力生活,一有空閒時間,便會有想遠離都市,旅行散心的想法。然而,或許不用離開都市,也能追求恬淡、自在的時刻。
作者自名校大學畢業後,沒有走上社會主流認為該走的道路,卻搬到印度孟買的道場,當了三年的僧人。在道場的歷練之下,他悟出了古老的智慧。於是他從印度回到英國,把他在僧人生活中得到的收穫,寫成這本書,希望能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本書雖然有引用印度吠陀經,中間還穿插了在印度道場上的小故事,但是讀起來流暢易懂,不會艱澀難懂,甚至有代入感和沉浸感。
如果我們經常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意,想要活出人生的方向,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實現的人,看了這本書,將會從中認清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放下、成長和付出,對應的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僧人面對每天大小事的思考模式。
作者在第一部分先提出身份認同,這一章帶來的衝擊,能幫助我們建立生活與價值觀的平衡。我們之所以會迷茫,是因為“我們的身份包裹在別人的看法裡,或更準確來說,是我們認為別人認為的我們”。例如,別人認為能生出小孩的女人才是完整的女人、有樓有車的人才是人生勝利組,其實這一切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可能是在過別人替我們選擇的價值觀。在確定自己的價值觀之前,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跟這個人相處時,感覺與我想成為的那個人距離更近或更遠呢?”
作者在每一個部分的最後提供了幾個練習,在放下的階段,學習練習呼吸,把能量從外部的雜音回到內在的聲音,保持內心平靜和放鬆。“因為人從出生到死亡只有呼吸與你同在。你的親朋好友、國家都會改變,只有呼吸與你同在。”在成長的階段,展開觀想練習,輕柔地把注意力帶到身體每一個部位,用感恩的心回應其帶給我們的感受。在付出的階段,把聲音冥想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因為聲音會發出振動,能連結宇宙的能量,從而獲取我們的智慧力。
我們可以透過練習,學習如何像個僧人一樣思考,去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好好活在當下,或許會透徹明白古老的智慧,能擁有如書名所示:僧人心態。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概念,很難用三言兩言講完。這是一本值得一再研讀的書籍,會讓我們更快樂,並且認同:“古老智慧與當今生活的關連之深令人震驚。”
一嚿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