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發展
非認知能力,指的是學科知識以外的能力,如孩子的自律性、學習動機、自信心等。教育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越來越多的相關研究指出,學科成績不是成功的唯一指標,與學科知識相比,非認知能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加值得培養和教導的能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然而,非認知能力並不如英文或數學等學科般可以“教”出來,而是必須為孩子創設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發展。筆者身為老師,經常會以測驗和考試等不同的評核,來測量學生的學科成績,那麼既然非認知能力是如此重要,又該如何進行測量呢?
早前教青局向我們介紹了“澳門學生態度及情意發展評估工具”,這是一套嚴謹且適合本澳學生的科學化評估工具,通過量表形式收集具有信度及效度的評估數據,以客觀的角度呈現本澳小四至高三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發展情況。工具評估的項目包括學生的時間管理、樂觀、抗逆力、尊重與合作等非認知能力,學校可以通過分析學生填答的內容,了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態度和情意方面的表現。
我與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學校見面,在使用“澳門學生態度及情意發展評估工具”前,我自以為對他們相當了解,但用這工具分析後,才發現我的“了解”與學生的需求有落差。感恩有這套工具,讓我真切了解整體學生的想法,對學生的各種非認知能力的強弱程度也有了新的認識。因應學生的弱項,我有重點地設計一系列德育工作和活動,並調整課堂管理技巧,給予有需要的學生適當的情意引導,以進一步輔導和支援他們。我期望可以持續運用該工具,分析學生態度及情意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有關德育活動計劃,從而促進學生的非認知能力發展。
花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