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撫今堪為鑒 民族復興創未來
——台灣知名人士談紀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
台灣新黨原主席郁慕明表示,欣聞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活動,謹借此機會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同時緬懷先烈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精神。當時,澳門是辛亥先驅參與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現在,澳門是堅定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重要陣地之一。期望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兩岸中國人攜手合作,繼續奮鬥,共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高孔廉表示,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澳門各界舉辦紀念活動,特別具有時代的意義。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也對族群融合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孫中山先生於一八九二年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就在澳門行醫,開展早期革命活動。一九○九年,同盟會展開革命的宣傳,出版的報刊行銷香港和澳門,闡揚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澳門的廣大民眾逐漸認識到,要救中國,就要推翻腐敗的滿清王朝。在那個時代,革命志士經常聚集澳門,籌謀革命事業。因此澳門對於辛亥革命的意義十分重大。
參與辛亥革命的先烈先賢們全是年輕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民族犧牲生命,愛國情操令人欽佩,應當成為現代年輕人學習的典範。
辛亥革命是兩岸最重要的歷史聯結之一。未來,希望兩岸尤其是澳台之間多交流互動,這樣可以培養歷史的情感,也可以交流彼此的認知,建立正確的歷史觀。由此兩岸關係才不會被錯誤的史觀所誤導,雙方才能夠和平穩定繁榮發展。
台灣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表示,辛亥之前,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重心是推翻滿清,振興中華。辛亥之後,國家動盪,軍閥割據,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重心落在“統一中國”。他寄語國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能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可見,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的偉業,其目的就是“振興中華,統一中國,增祖國之榮光”。
為了追求統一,孫中山先生既有和平的謀略,也有武力的準備。一九二四年底,孫中山先生毅然北上,就是以最大誠意推動和平統一,然不幸於次年逝世,壯志未酬。武力統一方面,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兩次組織北伐,雖功敗垂成,但足顯其堅定意志。
辛亥革命以及中山先生謀求國家統一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紐帶,也是我們兩岸中國人的共同使命擔當。以史為鏡,展望未來,台灣當局不可一面持續關閉和平統一政治談判的大門,一面在島內“以武拒統”並加速“去中國化”,以拖待變搞“台獨”。如果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勢必給兩岸關係和台灣民眾帶來巨大危害。
在兩岸關係波譎雲詭、兵兇戰危之際,兩岸同胞更應看清歷史真相,重溫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與時俱進地詮釋辛亥革命之於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傳承弘揚辛亥革命的原生使命,堅決反對“台美準軍事同盟”,堅決反對“以武拒統”,努力建構正確的國族認同。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商談簽署兩岸《和平統一協定》,最終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