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稱“華僑乃革命之母”?
中新社北京報道:十日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日,回望革命歷程,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成功功不可沒。僑務專家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孫中山曾讚譽“華僑乃革命之母”,這是對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功勳的高度概括和肯定。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說,孫中山先生認為海外華僑是革命運動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的四十年革命歷程中約有一半的時間奔走於海外華僑社團、留學生和僑領之間,在海外華僑中做教育啟蒙、宣傳鼓動、組織策劃的革命工作。
華僑發揮重要作用
張春旺表示,回顧辛亥革命的歷史,華僑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每一個階段、每一次行動中都曾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說,華僑是革命團體的積極參與者,一八九四年興中會成立,之後發展到三百多名會員,其中二百多人為華僑;一九○五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此後華僑革命者組織同盟會分會和通訊處,形成了“凡有華僑所到之地,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的局面。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副研究員廖萌表示,在經濟上慷慨助餉,也是華僑對辛亥革命重要的貢獻之一。“歷次起義的槍彈費、革命組織的活動費、創辦報刊的宣傳費等,絕大多數都由華僑提供,據不完全統計,從一八九四年興中會成立到一九一二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僅華僑捐款就達七百至八百萬港元。”
初心不改愛國愛鄉
“回溯歷史,中國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轉折背後都有海外華僑華人的身影。”廖萌表示,正是在愛國愛鄉的精神品質和強烈的根親意識的指引下,華僑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拼盡全力。
張春旺認為,華僑在辛亥革命中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矢志不渝、追尋真理的堅定信念,毀家紓難、勇於獻身的犧牲精神,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撫今追昔,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現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張春旺表示,相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海外僑胞一定能够發揮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