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措施擴覆蓋 救市救人
新一波疫情深度衝擊澳門經濟,加上寬關無期,市場經營信心跌至冰點。抗疫之路漫長,特區政府昨公佈八項措施支援中小微企和低收入人士,冀穩定市場信心,紓緩不安和焦慮。
本澳近月發現多宗確診,致令通關收緊,多處劃為紅黃碼區、大批人士醫觀隔離,受影響街區、店舖眾多。特別是在國慶黃金周前夕爆疫,相關行業所作的迎客準備泡湯,不少商戶大失預算,市道和消費信心再度插水。旅客量恢復無期,生意銳減,入不敷支,難免讓苦撐多時的經營者產生悲觀情緒,甚至萌生結業打算。
在社會殷切訴求下,政府公佈新一輪經援措施,包括協助商戶融資借貸、豁免政府物業租金、稅務便利配套,以及向低收入人士和經營者分別發放一萬元及上限二十萬元的援助。政府去年至今先後三次出台經濟援助措施,設法救市、救人,助不少中小企度過難關。但疫情持續,本澳財政已連續兩年赤字預算,雖然財政儲備相對充裕,但坐食山崩。抗疫之路未見盡頭,加上外圍經濟形勢不太樂觀,澳門未來經濟環境仍有很多不確定性。政府要維持公共財政穩定,在有限資源下,今次經援覆蓋面收窄是意料之中。
補貼中小企貸款利息、放寬免息貸款等,對於銀行貸款息率不高,以及已有一定負債的企業,幫助有限;部分正處於失業或開工不足、收入大減的僱員,又未符合去年工作收益的界線而未能受惠。
中小微企佔本澳企業九成以上,是澳門經濟發展的“細胞”,為大量居民提供就業職位。挽救中小企、避免倒閉潮,是保就業、保民生、穩信心、穩社會的關鍵。毋庸諱言,方案未必雨露均霑,但有限資源須用於刀刃上。期望政府廣聽意見,細化、優化措施,更好扶助水深火熱的中小微企,顧及更多失業或瀕臨失業、轉業難的打工仔。
特區政府可續推動“以工代賑”,優化“帶津培訓”,與更多企業溝通合作,推出不同類型的工作和服務,提升各領域從業員技能,藉以增加企業工作項目,紓緩部分居民的從業困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