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倖心理
首例隔離酒店保安確診那天,聽到消息,我趕緊到超市買了幾支酒精搓手液,掛在出門的包上。
說起來,家中一直也囤着好幾支大搓手液,但是擱置在櫃子上,沒有怎麼用過。既是感覺小城安全,也是因為儘管過去有零星確診個案,但最終都沒有擴散開來,遂衍生了僥倖心理。我這心態,大概就是澳門街坊鬆懈防疫的典型吧。
對於最近一連串確診,《聯合早報》報道的標題是:“澳門抗疫的‘金字招牌’掉漆?”比喻得十分貼切,過往成功的經驗,讓大家都以為澳門就是“福地”,自帶“防疫力場”。日子長了,就鬆懈了。而這次七十二例的出現,立馬打破歲月安好的假象。
澳門這次的防疫漏洞,大概真的跟鬆懈和僥倖心理有關。因為鄰近地區在防疫上實在有太多的經驗可供參考。
在前線人員閉環管理、監督機制方面,像深圳,對來往深港兩地的司機一直實現閉環管理,有兩點一線的專車,有專設的服務驛站供前線人員休息、用餐、睡覺,於是在日均兩萬車次進出的情況下,仍可保持零感染、零事故。這些切實有效的措施,我們完全可以“抄功課”。
而在非實名巴士卡上的處理,也反映了安排的不足。雖然已經知道非實名巴士卡難以追蹤密切接觸者,卻一直沒有提出解決措施,甚至在記者會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有一批漏網之魚遊走在社區當中。一直到有確診案例出現,才匆忙出台停用巴士卡以作提醒的措施。
想起了早前讀過的一段書摘:“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容許輕度違反安全規章的行為存在,它就特別容易發生災難性事故。正如一位在藥廠負責生產的高管所說:‘當我登上一架飛機,發現小餐桌板上有咖啡漬,我就會懷疑他們沒有保養過引擎。’”
如這段書摘所言,當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防疫漏洞時,這可能只是冰山浮於水面的一角,背後不知道是否還隱匿着一些不為人知的“炸彈”。唯有希望大家從中吸取教訓,徹底檢視好防疫流程。因為賠上一個黃金周,這代價真的挺沉重。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