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項措施有明確針對性
陳浩星:摒棄歧見盡快落實經援
【本報消息】針對突發疫情對澳門經濟帶來衝擊,政府近日推出八項經援措施,資深文化工作者、候任立法會議員陳浩星認同這些措施能惠及受疫情創傷的中小微企及低收入者,說明政府關注民生,積極及時回應社會合理訴求。他認為這階段有兩個“最需要”。
精準援助善用公帑
一是最需要向前看,以大局為重,官民合作,摒棄歧見,以負責任的態度凝聚社會共識,為盡快落實經援措施,為順利、高效執行創造條件。
陳浩星表示,今次經援有明確針對性,善用儲備,確保資源落在最有需要受援企業及市民身上,精準援助,達到社會普遍預期的目標。
對認定企業或個人在甚麼狀況最有需要受援沒有絕對標準,但既然出發點是支援,不是無差別的分享,自然是有人或企業有需要,亦有不需要,社會要理性分析,做好逆境的情緒管理,不要內耗,否則只會添煩添亂,無助於澳門走出這次疫情的陰霾。
有意見認為受助企業應書面承諾保證本地人就業,不裁員等等,類似意見雖然微小,但代表了社會希望完善援助措施的呼聲,市民應多提可行意見,匯聚民智,以供當局吸納。受惠的企業及市民應盡量用好這次援助,調整心態,逆境自強,爭取重回正軌。
動態管理調整措施
另外,最需要政府部門協同動態管理,將疫下工作做好做細,爭取市民的支持;加大信息透明度,讓社會及時掌握政府服務的最新情況。
陳浩星以政府醫療、教育部門為例,強調動態防疫,按照實際情況協同調整措施,以適應環境變化。疫下這種動態管理值得肯定。
有意見認為文化部門應加強和防疫部門溝通,按照協同動態管理的方式,對各種風險作及時評估,以遵循防疫守則及控制入場人數為恢復開放文化設施的基準,先期準備,而不是被動等候疫情減退。
他指,澳門正積極規劃恢復正常通關的時間表,文化設施如持續關閉但又重開無期,既浪費資源,有損居民正當權益,也令旅客得不到文化娛樂,無助於旅遊業復甦,故宜適時作出部署。
不少藝文工作者近兩年收入銳減,今次部分在受援之列,如果設施重開有期,活動循序開展,必將有助提振士氣。文化是精神力量,是政治、經濟的基石,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政府相關部門宜加大對業界及其工作者的服務與支援,促使社會輿論導向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