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輕軌河隧須加強防浸
倡新城區增通道接駁深合區
【本報消息】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將是澳門首條輕軌河底隧道,亦是澳門往返橫琴重要通道之一。工程顧問商會理事長李熙爗指出,全球暖化下,近年特大暴雨接連侵襲世界各地,如早前河南省鄭州市特大暴雨致多人傷亡,建議橫琴輕軌河隧的設計及建造須考慮強降雨引發短時間水浸風險,保障安全性。
李熙爗表示,該輕軌線啟用後,將進一步拉近澳門和深合區距離。輕軌橫琴線全長約兩點二公里,主體建築由高架橋、河底隧道及兩個車站組成,河底隧道採用盾構式建造,直徑約八米、長約一公里。雖然工程地段地質複雜,採用大型盾構方式建造,具一定挑戰性。但負責工程的內地公司,以往在軟土質開挖、建造盾構式隧道專業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已有很多成功的建造例子,相信對他們而言是“無乜難度”。
該重要的公共工程項目,雖由內地公司主導,但政府亦要求讓本地工程公司參與其中,包括負責設計複核及監理等,從而學習新技術,提升業界的專業水平及積累寶貴經驗,希望該模式能成為日後跨境工程甚至深合區工程項目的參考模式。
水浸風險趨增
政府近年加大地下空間的利用和發展,李熙爗提到,全球暖化,極端天氣頻發,世界各地已開始評估特大暴雨和風暴潮引發水浸,對地下交通造成安全風險及隱患。澳門自“天鴿”風災後,發生過多場暴雨,包括本年的“六一”黑雨和幾天前“獅子山”帶來的紅雨等,因暴雨及風暴潮造成的水浸風險已較以往明顯增加。
重訂設計標準
暴雨較風暴潮的水浸深度一般低,但發生頻率較高來得較突然,預警難度較高,主張公共工程設計應充分考慮暴雨引發水浸的風險及緊急防災操作程序。又建議重新評估及訂立大灣區“全天候”通道的設計定義和標準,把該標準應用於AB隧道及輕軌東線規劃和設計及其他地下設施。
通道集中路氹
對比珠、澳連接深合區的交通規劃,李熙爗表示,現時珠海和深合區之間有三條大橋、一條隧道、一條地鐵及高鐵,大約每隔一至兩公里就有連接通道。反觀澳門,現時澳門和深合區之間只有一條蓮花橋,另已規劃輕軌橫琴線、澳門大學與蓮花大橋引橋連接橋。現時三條通道的位置均集中於路氹城蓮花橋一帶,即日後出入深合區均要經過路氹中心區域,隨着日後往返澳門和深合區的交通流量增加,或造成路氹城一帶交通擠塞。
建議參考珠海往返深合區的交通佈局,在其他氹仔區域增加連接深合區的通道,由於D區填海或有變數,原本規劃連接B區和D區的第四條跨海通道的落腳點可能消失導致較難建造。建議可考慮研究接駁B區和C區、再接駁至深合區的可行性,則日後可由新城A區經過AB海隧,到B區外環路、C區,再到橫琴深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