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有所思
本澳雖然和內地用同一套“清零”論,但這個時長換作是內地,疫情應該差不多穩定下來,眼下的澳門卻仍是風聲鶴唳。以小城目前的疫苗接種率而言,是沒有辦法學歐美那一套的,與病毒共存的前提是已經建立好免疫屏障,所以在此之前,同樣的情況很可能會繼續發生。
“中酒保安”感染所帶來的是,讓整個防疫體系存在的漏洞逐一現形。雖然政府相關部門把問題歸咎於個體或企業,但在涉及公共衛生安全的事件中,相關部門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可否僅僅依靠企業“不專業”的管理以及個體的自律來完成?公共問題處理失當後考慮的並非承擔責任、重新審視目前的防疫體系,反而把它變成社會內部的矛盾、本地居民與不同地區外僱之間的矛盾,利用本地居民對外僱長久以來的敵意,挑動群眾鬥群眾,“公共”卻隱形了。“御景灣家傭”確診事件引發的特別國籍人士高頻次核檢,繼而讓本來就是受害者的他們,再次陷入“被歧視”的處境。公共部門的確有不斷呼籲大眾切勿歧視這幾類人士,但試問當局又是否做到公平對待他們了?
可悲的是,只有極少數的人為他們抱不平,甚至會把怨氣發洩到被貼上標籤的越南籍、尼泊爾籍人士身上。這些人會意識到不公平的措施傷害的是所有人?會意識到倘若同在此地生活的越南籍外僱、尼泊爾籍外僱或者是內地外僱無法獲得平等對待,那本地居民也不可能真的得到?
當我們反對不公時,往往是因為特權或者是有人沒有得到本來就該有的正當權利。但其實支持得到基本權利的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將來獲得此權利定下一個起點。我們或許可以從“御景灣”事件,反思並開始認識社會的不公。我們既有特權,又和很多人一樣,共享着一種脆弱性。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