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創會常務副主任黃奇帆:
灣區補對外開放區域短板
【本報記者廣州十六日電】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合作論壇”上,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黃奇帆表示,大灣區有港澳兩個自由港,前海、南沙、橫琴等自貿區,應發揮好高水平開放平台作用,彌補對外開放區域短板。
實現外貿一體化
黃奇帆稱,四十多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存在四個重要短板: 金融、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和數字經濟。二○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及商業銀行、保險等外資股比限制,大灣區要用好政策加快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入駐。
粵港澳在內外貿一體化上要有新突破, 因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發達,是“兩頭在外”加工貿易的發源地、聚集地,目前加工貿易正在轉型升級,因此要由“兩頭在外”轉向“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實現內外貿一體化。
實現內外貿一體化不僅是需要推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制度銜接,實現同線同標同質,更重要是要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維修與再製造、銷售結算等產業鏈中高端延伸。
跨境創新要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在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方面也要邁出新步伐,可進一步發揮大灣區開放優勢,推動創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動,吸引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平台。
因從產業發展需要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低碳經濟對監管的標準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壯大數字經濟必然涉及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涉及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監管問題。
培育生物經濟將遇到如何安全穩妥開展前沿生物技術的試驗和應用;發展低碳經濟時則將遇到低碳技術、綠色供應鏈的標準互認和對接問題,這在中國宣佈“雙碳”目標背景下顯得更重要。這些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和監管問題,必然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橫琴前海要創新
黃奇帆稱,大灣區開放並不僅是港澳專利,廣東本身有開放基因和開放文化,回溯近代開放史廣東一直走在前面。要在規則制度層面開放,實際上引領帶動廣東要素流量的開放。在制度平台推動下,廣東成為中國外循環拉動牽引的樞紐,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務院已賦予大灣區特殊使命。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文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方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均要求率先在改革開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要打造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不斷構建國際合作和開放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