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人間的紀念品
新增的防控區離住所不遠,每次聽到救護車鳴笛時,難免有所擔憂。留家防疫期間,亂了的思緒無法整理,但家中雜物總可以利用這空檔來收;當作是點算生活物資也好,是分散注意力也罷,只要能夠動手做些甚麼,總比坐着等候來得好受。額上開始冒汗時,屋裡的東西已收拾得七七八八,該留下的好好安放,該捨棄的好好道別,唯獨剩下一些別人送的禮物,仍在猶豫。
“箱子裡放的是委託人小時候送給母親的東西。有生日賀卡、母親節禮物,也有平時送的各種物品。可以想像這位母親生前應該把這些視若珍寶,才會將每個作品一一細心收好,放在壁櫥的最裡面。”
禮物之所以能夠成為禮物,大概是因為當中存有祝福與愛,那麼,當如同瑰寶的生命逝去後,遺下的肉身又象徵了些甚麼?為了尋找答案而再次翻開《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作者從事特殊清掃超過二十載,進出過各種死亡現場,除了要處理遺體和死者的遺物外,還要花大量時間與心神將被污染的現場環境恢復原狀。所謂的特殊清掃,似乎是真的要把一個人存在過的痕跡全部抹去,好讓活着的人接受現實。但換個角度想,那些證明逝者曾經活過的證據,不過是由具體的物件,轉化為一份思念罷了。
“我一直覺得思考死亡有助我們了解此生的意義,每個人都應該在活着時思考死亡的輕重。只是理解人生有限是好事,但這種想法也不盡然適用每個人。有些人或許只會得到負面的想法,感覺生命盡是虛無,只求短暫的快樂。”
兒子把自己關在公寓裡,孤獨死去後,那位行為莽撞的父親,嘴裡說着兒子個性柔弱,不夠堅強,卻又願意戴上手套,親手清理兒子遺體留下的腐爛污穢。廝守到老的銀髮伴侶,終於要迎來分別那天;好不容易買了房子,卻在搬家前意外過身;本是運動健將,卻因病於手術台上離開人世……世間令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太多,痛心也於事無補,要是還能為所愛的人付出,就不要遲疑,下次再見時,也不知道會是在甚麼場合,更何況,誰也無法保證還有下次。
“生命裡的一切皆是必然,沒有偶然。我們選擇的路是如此,生命的盡頭也是如此。並非跑完漫長的人生歲月、自然老死才算是跑完全程。不論是意外死去或是年輕早逝,都是完賽。”
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終將會死去,留下的就只有等待腐爛的肉身。祖父過身後,依照家鄉習俗要把他睡過的床拆掉、用過的物品一概不留,包括那些曾經作為禮物的收音機或鬚刨,屋裡頓時變得空空蕩蕩,卻又瞬間充滿了回憶。
路過人間,你將會拾獲甚麼,又留下了甚麼?
林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