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漫遊融入生活
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他的一篇散文作品《現代生活的畫家》中,形容漫遊者(Flaneur)是“在城市街道上閒逛的紳士”。自此,法國人便把在城市街道上閒逛、仔細觀察周遭環境,並在平凡細節中尋找美感的人稱做“漫遊者”。
早期的漫遊者總是帶着浪漫的情懷散步悠遊,或專注在街道的細微之處尋找意義,並沒有特定目的地,甚至更多時候,他們都是喝得醉醺醺的。如同近年席捲世界、廣受喜愛的丹麥詞彙Hygge,意指舒心自在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漫遊者也用來形容特定的生活態度。旅遊作家艾莉卡 · 歐文在本書剖析漫遊的起源,梳理它的好處與意義,盤點這項活動的方式和技術,以至安全須知,教大家將漫遊融入生活。
漫遊是一項平心靜氣、悠然自得的活動,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健身好方法。它帶來的不僅是有益身體的好處,還能提升心靈健康。出門動一動,有助於減壓和清理思緒,讓腦袋變得更靈活,點燃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在散步過程中,可以觀察四周,有機會瀏覽自己身處的城市,看到社區裡的大小變化,或是適應一個新地方,藉此察覺更多,亦更善於觀察。近年來,愈來愈多人發現漫遊的好處,而漫遊也逐漸延伸出更為廣泛的意義——有意識的閒逛。更精準的說法是,刻意表現出漫無目的,實則卻是帶有意識地閒逛。漫遊者的目標除要探索外在,放慢腳步欣賞周圍環境,更要讓自己成為旅途中的一道風景,觀察外在的一切如何影響內在思索。
過去,只有男人擁有在城市裡自由漫步的權利,而女人則被排除在外。十九世紀的漫遊者大多是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的白人男性,那個年代,女人被認為應待在家,若要出門一定要有人陪同。如果她獨自一人在街上閒逛,就會被懷疑有道德瑕疵,不但會使自己招致恥辱,也連帶整個家族蒙羞。對當時的社會來說,女性漫遊者通常被視為“性工作者”。那時在法國,性工作不是一個被廣泛視為體面的職業。所幸今天,女人在漫遊者行列已取得一席之地。書內收錄了作者與旅居巴黎的美國作家蘿倫 · 艾爾金的訪談,讓大家對漫遊史中的性別不平等有最基本的認識。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女性漫遊者的歷史,想看看這些人如何替女性發聲,不妨閱讀艾爾金的著作《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當中亦記載了她以漫遊者之姿穿梭於不同城市的種種經歷。
“我喜歡一個人散步,也喜歡與人同行。自己走路時,我能隨心所欲地欣賞感興趣的風景;與人一起散步時,氣氛就完全不同了。我必須和他們相處、聽他們說話、和他們一起觀察周圍,這不再是個人的體驗,而是和身邊的人密切相關,這件事很有趣。與人同行能促進交流,展開健康的互動。”無論是獨自散步,還是與人同行,漫遊總會創造出環境與人最獨一無二的互動時光,激起與喚回記憶與情感。
需要說明的是,散步是最常見的漫遊形式,但絕非唯一一種。逛超市、開車、騎單車、Window shopping、遛狗、森林浴、等各式各樣室外活動,甚至是坐在辦公桌前上網亂逛、用Google地圖瀏覽世界或冥想,都可算是漫遊。只要你願意撥出時間,利用自己喜歡的活動當成任意門,讓靈魂任意移動地理位置、時間軸與所處的社會階層,就已是踏上隨興且美妙的漫遊之旅。
“每個人都能漫遊,即便是身體無法移動的人也辦得到。最後也很重要的是,為平凡的日常生活賦予更多意義,是一項非凡的能力。這不僅能幫助你在無意間變得更有創造力、拼湊出過往的種種細節,還能讓你平時的漫步變得更有趣。”學會漫遊的技術,帶着意識去閒逛、探索,你會發現,生活處處充滿驚喜。而微小的美好,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蘇珊